首頁>育兒>

前段時間,朋友跟我說她兒子最近在幼兒園很喜歡向老師告狀,已經嚴重到老師單獨找她談話的程度。

老師表示,朋友家孩子特別喜歡告其他小朋友的狀。

排隊上下樓梯的時候,他告狀:“老師,有人沒有拉好我的衣服。”

繪畫課上,總能聽到他喊:“老師,某某小朋友沒有把剪刀放回去。”

放學前老師做一天的總結,他又告狀:“老師,花花她說話。”

幼兒園每個班級裡總有一個小朋友,喜歡向老師告狀。不巧了,我朋友家孩子剛好就扮演了這個角色。

回家後,朋友跟孩子談起了這個問題,孩子用無辜的語氣回答到:媽媽,我只是喜歡跟老師說話而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孩子喜歡告狀,是心眼壞還是有需求反映?

其實大人都知道,孩子本身並沒有壞心眼,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在以他們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尋求關注。

孩子進入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意味著孩子開始有除家人以外的其他群體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只能把自己所看所聞所想表達了出來。當他第一次用這個直接的方法向老師尋求關注達到目的後,他得到了滿足,開始樂此不彼的“告狀”。

這也是非常典型的兒童心理發展階段,他們去到幼兒園小集體生活,身邊圍繞著許多與自己年紀相近的孩子,為了融入這個集體生活,他們會自動主動尋找社交關係裡的中心人物,也就是幼兒園的老師。透過尋求中心人物的關注與認可,融入小集體裡。

總結起來,孩子告狀的動機無非就是一下這幾點:

尋求關注,滿足需求,得到認可。為了不被批評而想辦法轉移中心人物的注意力。試探交際環境所能接受的底線。利益受損希望中心人物能夠幫助自己。

因此,孩子真正意義上滿足第四點而發起的告狀行為其實並不多,更多的也許是第一點。

在朋友跟孩子班主任做了深入溝通以後,事實證明,孩子之所以頻繁“告狀”是因為他想老師不管在安排什麼活動的時候都能注意到他,孩子本身的性格就是屬於“領導”型的,這種性格型別的孩子表現欲強,希望周圍的人能夠按照他的“指揮”進行活動。

後來老師經常把維持秩序、分配物品、監督等一些小工作交給孩子完成以後,孩子告狀的次數就很少了。

教會孩子“告狀”的技能,讓孩子成為社交小能手

愛告狀的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僅會給老師帶來麻煩,而且還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對他的看法。

孩子總是當著許多人的面去說某個同學的不好,而且孩子本身也並沒有幫助同學的表現,那麼同學就會討厭告狀的人,久而久之,不喜歡跟孩子一起玩的同學越來越多,很容易形成被孤立的局面。

教會孩子清楚表達需求

不管是尋求關注還是需要幫助,讓孩子清楚大膽地向老師表達出來,可以直接避免形成告狀的局面。

當發現有小朋友插隊的時候,孩子的正義感被激發出來,他也許想站出來維持秩序,也可能想讓老師來處理插隊的小朋友。

但是孩子的小腦袋瓜反射弧比較直,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他就會直接生氣地向老師“告狀”。

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把表達需求的思維建立起來,那麼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引導孩子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三部曲:

第一步,鼓勵孩子說出他的見聞。“發生什麼事了呀?”

第二步,鼓勵孩子表達情緒並回應孩子。“你覺得小朋友犯規了所以很著急是嗎?”

第三步,與孩子分析行為,解讀需求。“插隊的行為是不對的,你是不是想大家都玩得開心所以要跟老師說是嗎?”

幫助孩子建立理解規則而服從的意識

如果一個孩子很乖很聽話,那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這樣的孩子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別人說什麼沒有自己的立場,在集體社會里,這樣的孩子因為想要聽老師(大人)的話而喜歡告別人的狀。

讓孩子理解規則,可以很好地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並且還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課堂上,我們希望孩子的認知是這樣的:不僅僅因為想得到老師的表揚而遵守課堂紀律,還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課堂紀律的好處和意義。

如果老師講課時,小朋友也聊天說話,那麼就會造成每個人都聽不清楚,要讓老師和小朋友都能聽清楚,就必須遵守課堂紀律。

老師並不是所有孩子的“權威”,老師的話也可能不對。

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先理解規則再服從規則的思維。這樣做孩子才能慢慢明白,為什麼要聽老師的話,而不是盲目地因為他是老師就要聽他的話。

久而久之,孩子才會有更好的獨立思考能力,面對事情也才不會只知道透過告狀來解決。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近百歲老人和玄孫搶食物,一少一老對著咬,網友:沒牙的真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