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談到自己的孩子時,總會自豪地說自己的孩子很聽話,每當這個時候,身旁就會有一些家長來“取經”,究竟用了什麼辦法來讓孩子聽話?
而恐嚇式教育就成了這些人引以為傲的“教育法寶”,這種教育方式其實並不陌生,對家長來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難免會讓家長感到生氣。
張樂的女兒今年六歲了,馬上要上小學的她每個週末都會被媽媽催促著去上各種補習班,而媽媽的出發點無非就是想讓女兒的起點更高一些。
這一天難得不用補課,還是週末,想著女兒的衣服小了,所以張樂帶著女兒去商場買換季的衣服。
到了賣玩具的櫃檯前,孩子看中了一個洋娃娃,她的目光開始被吸引住了,儘管張樂催了好幾次,可是女兒還是沒有挪動腳步。
最後張樂有些氣急了,過來拉起女兒就要走,沒想到卻被女兒甩開了,孩子對張樂說:“媽媽,我想要這個洋娃娃,你給我買吧!”
張樂看了一眼價籤,一個小娃娃竟然要好幾百塊,再一想到馬上要交的補課費,所以張樂拒絕了女兒。
可是一向乖巧懂事的女兒卻開始哭鬧了起來,說什麼都要買這個洋娃娃,眼看著別人圍觀過來的眼光,張樂覺得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於是她威脅女兒說:“不許再無理取鬧了!我說不買就不買!你要是再跟我鬧我就不喜歡你了,會把你送到奶奶家,以後我也不要你了!”
聽了媽媽的話,許是感受到會被媽媽拋棄的恐懼了,所以孩子不敢再哭了,而是小心翼翼地跟著媽媽走,還一邊用小手拽著媽媽的衣角,卻一再被媽媽甩開了。
張樂的做法雖然讓孩子聽話了,但是卻是以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為前提,實在是得不償失,而這種恐嚇教育方式正在被很多家長用來“逼迫”孩子聽話,它的危害遠遠超出想象。
恐嚇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首先,雖然孩子聽話了,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做出的威脅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比如會被父母拋棄,會不被父母喜歡,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其次,當家長在恐嚇孩子的同時,孩子為了想要讓父母不再生氣,所以會拼命地做出一些討好的舉動來討父母的歡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這對孩子將來學習和工作都有很不利的影響。
最後,孩子小的時候也許這種方式很奏效,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後,TA會開始用叛逆來抗拒父母的這種恐嚇,所以親子關係也會受到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從小被父母嚇大的孩子成年後不喜歡跟父母親近的原因。
想要教育孩子家長應該採取哪些正確的方式?1.學會冷處理
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緒,或是喜悅的,或是悲傷痛苦憤怒的,所以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負面情緒的發洩。
當然,如果孩子在特別激動的時候難免會做出一些激怒家長的行為,這個時候家長更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妨試試冷處理。
冷處理的過程既是給自己時間,也是給孩子時間冷靜下來,等到雙方的情緒都變得平和下來之後,再進行溝通也會有更好的效果。
2.及時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很多時候,家長想要孩子聽話,也是怕自己的孩子成為大家厭惡的“熊孩子”,這個時候,孩子具有規則意識就顯得很重要。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度溺愛和縱容孩子,而是要及時地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不可取的,這樣才會更有效地約束孩子的言行,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素質,懂禮貌的人。
心理學上也將這種做法稱為“行為塑造”,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錯誤行為產生的後果,也更能讓孩子具有擔當感。
3.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有些家長總想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覺得這樣才能震懾住孩子,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實不然。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打罵也許只會起到反作用,會加深孩子對錯誤行為的印象,反而增加了以後犯錯的可能性。
家長的態度應該是溫和而堅定的,溫和是為了讓孩子更能接受家長的說教,堅定是要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嚴肅性。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要根據自己的孩子實際的發展特點來選擇,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