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這麼笨呢?”“你是頭豬嗎?”“你又做錯了,真笨!”“瞅你就沒多大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類似的話,很多父母肯定都很熟悉。
大多數時候,這些父母都打著“為了孩子好”旗號,擺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模樣,但嘴裡卻往往“飛出刀子”,他們意識到不到這些“負面標籤”的語言會給孩子帶來多大傷害。
有時候孩子的一生,都被標籤給毀掉了。
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式,給他“貼標籤”就夠了說起“貼標籤”,其實是甚多家長都會做的事情。當一個人被冠上一種詞語貼上標籤時,他會不自覺的進行“自我印象管理”,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行為和被人貼的標籤趨於一致。
這種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關於“標籤效應”的例子其實無處不在,我身邊就有。
記得我有個高中同學小宇,是個學習不錯的男生,在班裡一直處於上游。小宇各科成績都很突出,唯獨英語很拉胯。
現在想起來,這應該和我們英語老師有關係。
我們英語老師存在一定的“刻板偏見”,她對女生普遍不錯,對男生就比較刻薄。小宇因為第一次上英語課沒給老師留下什麼好印象,之後一年多的時間裡時不時就被老師針對。
再加上他別的成績都不錯,唯獨英語不好,老師直接給他貼上了“反抗”的標籤,認為小宇就是故意的跟她對抗。加上那時候長青春痘,小宇還不止一次被老師罵“醜”。
直到去年我們同學聚會時,小宇還說,“我現在都忘不了當時英語老師給我造成的傷害。這麼多年過去我都沒走出來。”可見標籤效應給人的傷害會有多大。
其實小時候,我們很多父母都會有意識無意識的給孩子貼標籤,不管“標籤”是好是壞,都會很大程度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個性認識。
在這其中,兒童時期是最容易受到“標籤效應”影響的。
比如孩子寫作業時動作慢了些,你會說他“太慢了”或者“太笨了”。這樣不僅不會督促孩子進步,反而會讓他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越來越“遲鈍”,這就是標籤效應帶來的影響。
我們父母真正該做的不是用負面標籤去定義孩子,而是應該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孩子積極正確的引導和暗示,這樣才會讓孩子更有信心更努力,也會慢慢變得更好。
家長應該怎麼樣避免給娃貼負面標籤?相比給娃貼積極正面的標籤,家長更應該學會如何避免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1)接納孩子,懂得共情
家長面對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應該輕易妄下結論。父母要學會共情,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在你開口準備給娃貼標籤前,應該先想想自己像孩子這麼大的時候是怎麼想的,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一下,再採取行動也不遲。
2)客觀地描述發生的事實
當你想說“孩子你真聰明”、“你真棒”的時候,不如換成“這件事你完成的很好,媽媽很替你高興。”
3)多用積極肯定的態度評價
家長在引導教育孩子時,儘量避免採用消極負面的詞彙,而是多用一些積極的、健康的語言和孩子溝通。
時間一久你會發現,孩子會越發自信,做什麼事眼睛裡都充滿堅定地光芒。
4)跟孩子說話三思而行
最後,很多時候家長給娃貼標籤都是無意識的行為,話說出口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這種“有口無心”的情況該怎麼改變呢?
很簡答,控制好自己的嘴,每次和孩子說話前都停頓一陣再表達。這樣才能更好避免禍從口出。
孩子並非我們認為的“他還小,啥都不懂。”事實正相反,他們其實能夠敏感到感受出你的語氣變化。進而大體理解你話說的意思。
為了避免口不擇言,每次你再想跟孩子說話時,都不妨先冷靜冷靜,好好思考一下再說。畢竟,對於小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次評價影響都很大。
不過,家長們也要明白,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小孩子經常會有時候做的不好,有時候做的很好。
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管孩子當下表現怎麼樣,都不要輕易給娃貼標籤。對小孩子來說,他們的未來還有著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