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沒有人可以一直處在陽光下,也沒有人能一直待在陰影中。我們既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也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放下對孩子過多的期望,孩子才能有更多空間讓自己的心得到成長。——虎媽

作者丨清月&千朵

“殺死媽媽是想成全她”

“我愛我媽媽,我們沒有矛盾,我這麼做都是為她好,我覺得殺了她是一種偉大的成全。”

2015年7月10日,北大學霸吳謝宇用啞鈴襲擊了母親的後腦,致使母親當場死亡,隨後潛逃。

2020年12月24日,這場轟動全國的弒母案終於進入庭審環節,擁有AB面的吳謝宇也首次“坦誠”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庭審中,吳謝宇直言殺害母親是不得已的選擇:

“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會這樣,當時覺得這種方法是最偉大的。”

一時間,大眾譁然。

對於殺害母親這樣滅絕人性的行為,吳謝宇沒有半點悔意。

在庭審現場,吳謝宇非常淡定,他能夠“引經據典、邏輯清楚,對多個小說、影視劇中的細節如數家珍,連續20分鐘發言幾乎不停頓。”

甚至,他說殺害母親這事就像是推理完成一個數學模型,每一步該怎麼準備、安排、實施都在他的控制之中。

芥川龍之介在《羅生門》中寫道:“我曾聽說住在羅生門的惡鬼,因為害怕人性的殘忍而逃走。”

難以想象,一個人得有多惡毒多無情才會視親生母親的生命如草芥。

哪怕養一隻小貓小狗也是有感情的,更何況是十月懷胎含辛茹苦養大自己的母親呢!

想想真是不寒而慄。

一邊是含辛茹苦,為兒子撐起了一片天的單身母親最後卻慘死在兒子手裡。

另一邊,吳謝宇殺害母親後不但不悲傷不慌張,反而淡定處理案發現場,並且以母親的名義向親友借錢,然後流連風月場所,被捕後毫無愧疚。

我們養的到底是孩子,還是魔鬼?

有的孩子,真的沒有“心”

在所有人眼中,吳謝宇都是一個完美的學霸。

他不僅成績優異,還能和身邊同學打成一片。以至於案件曝光後,他身邊的人都難以相信。

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孩子,何以成為殘害親生母親的魔鬼?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也許能夠解釋這一切:“他雖然有高智商,但內心卻是空的,空到沒有靈魂。”

吳謝宇看似完美的背後,有著空洞的內心,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北大心理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曾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到一種心理狀態: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來像是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醫院的話,一定會被診療抑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

任何抑鬱症患者如果用電抽搐治療,他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恢復,但是電抽搐治療對空心病都沒用。

這些孩子,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吳謝宇的問題早有預兆,他從小就知道,努力學習就能夠成為父母的驕傲,這也讓學習成為了他唯一的使命。

這種“討好”並不僅僅體現在學習中,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吳謝宇的成長過程中,吳謝宇的父親對他影響很大。

有一次,父親想帶他去西湖,吳謝宇雖然不想去,但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還是去了。

在吳謝宇的心裡,父親就是家,更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父親的離世,似乎是他從學霸變身殺人犯的重要轉折,因為一直以來需要討好的物件消失了,他的人生突然失去了意義。

許凱文主任曾在解釋“空心病”時說,患上空心病的孩子,往往十分優秀。

他們學習好、工作優、情商高,卻有著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下去。

據徐凱文老師統計,北大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就像吳謝宇,當他失去了支撐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心就會變得空洞,從而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深淵。

孩子的空心病,其實早有預兆

我們常常以是否乖巧、成績好壞來衡量一個孩子,卻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當孩子戰戰兢兢地活在別人的標準中卻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他們便很容易被外界摧毀。

就在最近2個月內,全國各地就發生了多起自殺慘劇。

10月13日,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因可能延遲畢業,覺得活著毫無意義,選擇自殺;

12月13日,廣西18歲大學生因為無法應付考試,覺得自己是個廢物,跳河自殺;

12月15日,北京交通大學大三學生因保研無望,失去人生目標,跳樓自殺……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逝在眼前,我們在心痛的同時,不得不思考,到底怎樣的孩子才能勇敢、有力量地走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孩子成績的好壞,卻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變化,在那些看不到的角落,可能孩子正在孤獨地掙扎。

當孩子情緒低落,對新鮮的事物提不起興趣,並且格外在意他人的看法時,這時候他們就有可能出現類似“空心病”的症狀。

另外,父母還應該關注孩子面對失敗時的反應,尤其是一向優秀的孩子。

如果孩子焦慮不安,甚至有過激反應,比如懲罰自己、拼命追趕等等,他們很可能是因為害怕不再優秀而失去價值。

這種情況下,孩子存在的意義正在一點點被抽離。

填滿孩子的心,父母需要這樣做

養育孩子,沒有簡單的方法,只有父母的艱難跋涉。

想要讓孩子遠離“空心病”,最重要的就是用愛心和耐心幫助他們建立起價值感和存在感。

1. 孩子的幸福,從來不靠“第一名”

之前,有一個手舞足蹈的女孩打動了很多網友。

媽媽知道了她的名次,也在輕輕地笑著。

女孩雖然成績不好,卻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喜愛。

是父母不以成績為附加條件的愛給了她勇氣,更給了她成長的動力。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我愛你不是因為你學習好,更不是因為你聽話,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2. 別讓孩子成為一個“透明人”

很多孩子在家裡的存在感很低,因為大部分父母都會對孩子說:你什麼都不用管,只要好好學習就行。

父母心疼孩子本沒錯,卻在無意中向孩子傳遞了一個訊號:我的存在就是為了學習。

當孩子沒有辦法從其它方面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時候,內心就會越來越空洞。

《以家人之名》中的李尖尖,學生時代成績墊底,調皮搗蛋,可長大後卻是同齡孩子中過得最幸福的。

她擁有自己的木雕工作室,做著喜歡的工作,和朋友們快樂地生活。

這背後源自父親包容的愛,父親的愛讓李尖尖能夠大膽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自由地和這個世界連線,從而獲得幸福感和價值感。

當孩子能夠從不同的角色中找到存在感和價值感,Ta就擁有了闖蕩世界的底氣。

3. 不怕孩子做夢,就怕孩子沒有夢

有“空心病”症狀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缺乏目標。

普通人追逐的意義,於他們而言價值不大。

其實,這可能源於孩子沒有建立起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

當孩子擁有了喜愛的事物,父母不妨幫助孩子建立起目標,讓他有動力前行。

80多年前的一天,有一個6歲的小男孩,他穿著新衣服在水坑裡蹦蹦跳跳,還一臉興奮地對媽媽大喊:“我要去月球。”

男孩的媽媽沒有嫌男孩弄髒了衣服,更沒有指責男孩的夢想不切實際,而是微笑著叮囑他:“好啊,只是去月球別忘了回來吃飯哦!”

33年後,男孩長大了,他登上了月球,成了登月第一人,返回地球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回地球吃飯了。”

這個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

33年前,媽媽的一句鼓勵,在男孩心裡埋下了夢想的種子。

最終,33年的堅持,這顆種子終於開花了。

心裡揣著目標的孩子,會充滿力量、一往無前。

養育孩子,就像養育植物,既需要父母充滿愛意的妥帖關照,又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空間任他成長。

我們的孩子,不一定成才,但一定要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孩子的一生沒有暫停鍵,為了這個目標,父母只能在愛與責任的引領下,不斷修正教育的方向,才能夠賦予孩子一雙強壯的翅膀,看他海闊天空,乘風破浪。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兒童視角的大英博物館兒童歷史繪本:《發現古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