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演說家安妮特·西蒙斯曾經說過,“一個好故事總是充滿溫情的,不像資料那樣冷冰冰,所以總是能打動人心裡最柔軟的部分,不管一個人多麼有心機,多麼強硬,都會被好故事影響。用講故事的方法去與別人溝通,這就是故事思維的核心。”
誠然,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女(男)同學,或是來自親眼所見,或是親耳所聞,或是親身經歷...... 我們也喜歡在和朋友聊天聚會時講述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難忘的故事。只不過,有些時候,當我們自嗨於自己的經歷故事時,卻不曾發現身邊的人略顯不耐煩的神情。
顯然,並不是所有的我們,都擅長講故事,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引人入勝。換句話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講好故事的能力。
不過,也不用沮喪,有很多經驗豐富的故事高手,已然用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講故事的能力是可以在刻意練習後學會的。
華語世界首席故事教練許榮哲曾經寫過兩本和故事有關的書——《故事課 1+2》,透過對故事內在規律的分析,拆解出一個故事套路,即 “靶心人公式”,可用於個人品牌建設、演講、說服等方面,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在微軟國際認證培訓師哈迪婭·努裡丁的這本《故事力法則》裡,則是更聚焦於如何把講故事這個能力用作一種培訓策略,幫助學員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並與自己的經歷、各種想法和周圍人物事件進行融會貫通,讓枯燥沉悶的培訓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個人化,進而產生想要改變的源動力。
作為人才發展協會首席培訓師,哈迪婭·努裡丁有著 20 餘年的故事思維培訓經驗,透過對故事支柱的結構,總結出了一套可以直抵人心的故事塑造方案:確定故事寓意 → 找到故事焦點 → 安排故事順序 → 塑造故事佈局 → 增強故事效果。
第一步:確定故事寓意
確定故事寓意,也就是說,我們想要透過故事達到什麼樣的培訓目的。
如果是要講述一個能夠讓學員產生共鳴聯絡的故事,那麼在選取故事素材的時候,要思考培訓內容和真實經歷之間的聯絡,要能幫助學員將現有想法與新想法聯絡起來,還要能鼓勵到學員將自己的各種經歷相互聯絡,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進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如果是想講述一個可以體現出變化的故事,那就需要挖掘出能夠引起學員內在改變動機的要素。在選擇故事素材的時候,要思考有哪些積極成果的事例,可以激勵學員做出改變?可以讓學員看到他們有能力做出改變?能夠指導學員如何做出改變?
通常,這樣的故事素材都得是足夠誠實、內省,需要時間來反映、識別真實的變化。
除此之外,還得注意故事的相關性和娛樂性,不是簡單地陳述一個故事經歷,而是要和培訓內容有關聯,努力去創造一種愉快體驗的故事,能夠給人驚奇、有懸念、妙趣橫生的故事,這樣才能達到藉故事來促進有效培訓學習的目的。
第二步:找到故事焦點
找到故事焦點,也就是確定故事的焦點,即故事本身的意義。
故事所支援的觀點不同於故事寓意。有可能是幾個故事同時服務並支援於某個寬泛的觀點,也可能是一個故事足以支撐幾個寬泛的觀點。
第三步:安排故事順序
對故事中各種事件的時間順序安排,是為了更好地支撐故事的關鍵事件,以及緊隨關鍵事件前後的前導事件和後續事件。
第四步:塑造故事佈局
要想故事講得精彩,結構佈局不可不花點心思。比較常見的故事結構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食譜型模式,典型代表是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一書裡提到的英雄之旅的神話模型。模式結構化的每一步都在描述主角從當前的身份到成為英雄的過程中都經歷了什麼。
這種模式顯然更具戲劇化,也更適合於電影與小說的情節發展,或是比較有傳奇色彩的個人傳記故事。
相較而言,另外一種積木型模式,更關注故事中的各種要素,而不是特定的型別化情節。
作者在本書介紹的 ICAP 模式則是積木型模式的一種變體,包括意圖(intention)、上下文語境(context)、行動(action)和寓意(point)四個部分。這種模式突出的是關鍵故事結構,以及構成故事的各種事件之間的依賴關係。
第五步:增強故事效果
終於到最後一步了,也是要小心避免虎頭蛇尾的最後一步。
有點經驗的培訓師都知道,演講的技巧之一是 “要表演,不要講述”,想要講好一個故事亦是如此。
寫在最後:
普通講述者與故事高手的區別在於,是否對自己經歷過的事件進行反思,然後從中挖掘教益意義,使別人在某方面發生變化。
果然,講好故事是有套路可循的,只要我們參照上述的故事力法則五步驟,刻意練習,假以時日,相信我們都能成為最會講故事的高手。
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成為故事高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要多體驗,多學習,多分享,用心講好每一個故事。
「部分圖源網路,侵刪」
-END-
#讀書跨年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