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890字
閱讀時長:約6分鐘
希臘神話有個足智多謀的人叫西西弗斯,有一天他不小心得罪了宙斯,宙斯懲罰他每天把一塊巨石推到山頂,巨石沒有稜角就會滾落山底,他只能繼續將巨石推到山頂,永無止境。
“我真的什麼事都做不好,我真的很容易犯錯”。
這是影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對自己的評價。劇中的明月是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不僅乖巧懂事、成績優異,人長得還漂亮,這樣的孩子原本應是很陽光的,但明月卻沒自信、沒主見,還很容易陷入悲觀情緒。
這其實跟她媽媽的“強勢”有很大關係,明月的媽媽喜歡事無鉅細地干涉她,卻又嫌她沒主見;在學習上對她嚴格要求,卻總覺得她不如別人。就這樣,在媽媽的“否定”中長大的明月,逐漸就變得畏縮起來。
明月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做“習得性無助”,是指人在經歷挫折與失敗之後,面臨問題時所產生的無能為力的消極狀態和行為。
也就是說,家長如果總是否定孩子,孩子就很可能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不行,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對此,家長只需巧用“ABCDE模式”就能有效解決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孩子總是“習得性無助”,家長是主因1、家長習慣性的語言暴力
“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
“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孩子,一點都不像我。”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總是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劈頭蓋臉一頓罵,哪怕孩子做錯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家長習慣性的語言暴力打壓下孩子也會開始質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也會慢慢被摧毀。
2、家長總是揪著錯誤不放
很多家長很喜歡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反覆強調錯誤本身,一味地對孩子說教,而不向孩子說明具體原因,提供解決方法。這樣孩子也只會放大錯誤本身,而不知道該怎麼做,下一次很可能重蹈覆轍,同時也逐漸變得不自信起來。
許多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避免陷入“習得性無助”,保持樂觀的心態,但不知道該從哪兒下手。家長們不妨試試“ABCDE模式”,讓孩子成為一個樂觀自信的人。
巧用“ABCDE模式”,打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1、巧用“ABCDE模式”的樂觀法則
“ABCDE模式”的樂觀法則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自己《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一書中提出的一個概念,ABCDE在這裡的意思分別是Adversity(壞事件)、Belief(想法)、Consequence(後果)、Ddisputation(反駁)Energazation(激發)。
這種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主動跳出消極,轉而採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首先讓孩子列出讓自己難過的壞事件(A),嘗試回憶當時情境下自己消極的想法(B),想象一下如果保持這種消極想法會導致什麼後果(C)。
然後引導孩子思維反轉,從不同角度不斷反駁原先的消極想法(D),直到能夠激發孩子產生積極的行動為止(E)。
這種模式簡單來說分為兩個部分,即ABC(分析負面事件)以及DE(跳出消極的惡性迴圈),可以選擇口頭進行或寫在紙上,總之透過這種思維的有效訓練,孩子就可以慢慢擺脫“無助感”,變得樂觀起來。
2、給予孩子更多肯定
孩子原本是一張白紙,不是他(她)自己不想去嘗試去改變,而是在很多時候被家長潑了一頭冷水,在長時間被灌輸“你不行”的思想之後孩子自然就變得悲觀和自卑。
相反,如果家長肯給予孩子更多肯定,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鼓舞,不管是學習還是做其他事情都會更有幹勁,久而久之自信心也會培養起來。
3、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
家長不要自己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這樣孩子不僅有自我選擇和成長的空間,還能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建立自信心。
在《以家人之名》中與齊明月媽媽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李尖尖的爸爸,從不苛求孩子成績優秀,而是鼓勵孩子做自己擅長的事。
尖尖雖然學習不在行,但是非常熱愛木雕,正是因為李爸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援,尖尖不僅活得自信快樂,還在畢業後開了屬於自己的工作室,收穫了自己的事業。
總結總而言之,樂觀不只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可以透過有意識訓練而形成的習慣和能力。因此,當孩子再有“習得性無助”的表現時,家長不要再不負責任地以“他(她)就是這種性格”搪塞了。
要知道,即使孩子真是性格如此,家長也是主因,更何況並非毫無辦法。家長可巧用“ABCDE模式”訓練孩子的樂觀情緒,給予孩子更多肯定,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相信“功夫不費有心人”,家長的付出總有一天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