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雖然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但不管多麼優秀的孩子,在他的成長路上,

都有無數個屬於爸爸媽媽們的“退貨考慮期”,

處於這一時期的他們被稱為“熊孩子”。

他們不僅“殺傷力”巨大,而且極難管教。

不管你讀過多少育兒書,

學過多少育兒方法,

在他們面前統統無效。

“想管卻管不了”成了家長們的難言之隱。

我們都知道,那些看似“想管卻管不了”的“熊孩子”,並不是“溺愛”惹的禍,而是經驗主義犯的錯。

@陶雪涵201304

@梓欣08.5.1梓妍11.2.17

我想說,如果我們努力了卻沒有看到應有的效果,可能就需要我們拋開過去的經驗,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思考。我個人主要有以下三點建議:

01.好話也要講得好聽,順著孩子的脾氣走

有的孩子天生就會對自己最親近的人說的話非常敏感。可能同樣一個問題,別人說沒關係,但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說就會有些接受不了,這就好像夫妻之間一樣。夫妻雙方跟外人都能很好地溝通,但是兩個人私下溝通的時候,火藥味就會非常重。其實這時候我們要認清一點,有的時候我們不要逆著毛摸,我們應該順著毛摸。遇見問題,不見得非得把孩子批評得一無是處才能解決,這隻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就像那些陌生人一樣。反而是家長需要順著孩子的脾氣來,鼓勵他該怎麼做,他才會覺得自己受到重視,開始放下心中的戒備。

02.假如我們對孩子都不能共情,孩子怎麼會相信你呢?

當孩子表達否定自己,或是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我們對這種狀態的否認並不能真正幫助到孩子。在這個時候,父母常常會馬上糾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停止難過,因為孩子的哭鬧讓父母產生了焦慮。但其實這種做法恰恰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共情。

在我女兒上幼兒園期間有一次彙報表演,她和其他小朋友們一塊表演一個節目。在第二輪彙報的時候,我發現女兒眼睛裡含著眼淚,而且一直在拿著自己的衣服看。很顯然,她發現衣服上的什麼東西沒了,但是她的情緒並沒有立刻發作,而是一直很低落。隨著一輪又一輪彙報演出的進行,孩子的情緒越來越差。最後,整個彙報結束,在家長和孩子擁抱的時候,女兒到我懷裡就哭了。她跟我講她為什麼哭,我靜靜地聽完了孩子的講述,然後跟她說:孩子,媽媽能夠明白你的感受,媽媽知道這個彙報表演在你眼裡很重要。要是你還難過的話,就再哭一會。我女兒擦乾眼淚,點點頭跟我說她已經好了,然後我們就一起回家了。

很多父母試圖糾正孩子的這種不自信的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方式卻有問題。在孩子的眼中,你並不理解她此時的感受,你說的話她也不會接受。只有當你發揮共情能力,與孩子站在“統一戰線”,孩子才會放下防備,敞開心扉。

03.不要吝嗇誇獎,“你很棒”讓好表現變成好習慣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表揚總是十分謹慎。生怕自己一次表揚以後,孩子就驕傲自滿。其實,表揚這樣的獎勵機制,是輔助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透過及時的表揚與獎勵,我們能讓孩子明白生活中有哪些規則是應該遵守的,哪些是值得堅持下來的好習慣。

在前一個例子中,回到家後,我跟女兒說,孩子,你今天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很棒,下次也可以及時把這些負面情緒釋放出來,哭完了然後認認真真繼續演出。我女兒聽我說完這話,她就明白了,這應該變成她的一個好習慣。所以這次之後,孩子如果碰到難過的事情,她也會哭。但是她會很快整理好自己的心情,投入到正常的事情中來,真正養成了一個好習慣。

那個時候孩子已經三歲了,正是建立規則意識的良好時機,只是她不太明白這個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我講的這個故事幫她建立起規則意識,讓她明白了要學會管理情緒的道理。而一旦懂得道理之後,孩子也就加入到我們的規則當中來了。

除此之外,父母們也要明白:

在問題面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

有這樣一個笑話:

孩子:奶奶,我覺得我自己是個笨蛋。

奶奶說:你怎麼會是笨蛋呢?小笨蛋!

當孩子產生問題,處於困境之中的時候,家長往往只顧著反對孩子,讓孩子停止這樣的想法,而不是考慮孩子想法的背後有什麼問題。在這個時候孩子無法用語言把這些表達出來,而家長的反饋沒有更深層的思考,孩子就會在和父母的溝通中使父母焦慮。在孩子的眼中,家長這是在“否定”自己,從而停止後續的溝通。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不要一跟孩子溝通就先否定孩子的想法,要率先發現問題出現的根源,與孩子深入探討,一起尋找解決方法。

描述問題,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

比如說,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耍,有一個小朋友很不講理,孩子被他推了一下,然後傷心地哭了。

這個時候媽媽可以說:“寶寶,我看到XX推了你,你很不舒服對嗎?”客觀的描述問題,會幫助孩子去面對和理解事情的發生。之後再去安撫孩子,他感受到的是媽媽認同我現在的情緒狀態。就會放下心中的“不情願”,願意聽你說話,與你溝通。

最後,與孩子的溝通中,我們一定要記得:

先處理好孩子的心情,再處理孩子的事情。

其實,沒有不乖的孩子,

也沒有那麼多的行為偏差,

只有沒被傾聽的需求,只有沒被迴應的呼喚。

當你放下對孩子的"權威",

當你放棄對孩子的"修正",

當你不再認為孩子是"問題",

當你不再站在完美主義的制高點去要求和說教…

你會發現你收穫的是一份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和一個更可愛的孩子。

更何況,教育的歸宿本來就不只是為了培養順從和乖巧的孩子,而是讓我們的孩子心有所往、幸福生長!

11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爸媽可以允許孩子玩手機拍照?美國一項標準說明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