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總會有一些老母親受不了的壞習慣,但打破孩子的壞習慣這事,是非常令人傷神的,比如吮吸手指、咬指甲、磨牙、咬嘴唇等等。為了打破一種習慣,我們必須在儲存這種習慣的神經通路上設定一個路障,阻斷習慣性行為與引發它的環境因素之間的聯絡。但是在我們講如何打破孩子的壞習慣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確哪些壞習慣是真的需要我們的干預。(吮吸手指等壞習慣是指過了口腔敏感期的孩子哦)
一種習慣是否已經成為問題我們對孩子習慣的干預,是需要冒矯枉過正的危險的,所以有必要先判斷孩子的某種習慣是否已經成為問題,是否需要干預。
有些時候孩子的習慣可能是他從各種壓力和期盼中放鬆自己、暫時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去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將孩子用來緩解壓力、並無大礙的習慣去除掉,那麼很有可能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不好的行為。
其次,這種壞習慣是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是否在孩子身體或社交等方面造成傷害,或者它其實只是一個輕微的麻煩?如果只是一個輕微的麻煩,而我們對它投入了太多的注意力,就很可能會加重這個壞習慣。
去除引發因素比起關注壞習慣本身,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背後的引發因素。孩子為什麼會吃手、咬指甲、咬嘴唇?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也可能有很多的原因。有一個很大的原因,也許在於焦慮。從大人世界看孩子,我們都覺得孩子很簡單,生活無憂無慮,但事實是,對孩子來說,所有事情都是陌生的,所有事情都需要學習。他需要和同齡孩子交流,還要面對各種期待。
孩子的情緒也需要一個宣洩口,很多孩子第一反應會開始吃手、咬指甲等等,因為這是他在媽媽肚子裡就學會了的安撫技能。
還有一個原因也許是無聊,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總是在無聊的時候,沒什麼事情的時候有吃手、咬指甲等習慣。
因此,我們需要對孩子的習慣進行記錄,找到背後的引發因素,並且適當調整孩子的生活環境,去除不良習慣的因素。
如果孩子的壞習慣是由焦慮引發的,那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注和幫助。比如在他不知道該如何加入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示範給他看;比如有人搶他玩具時,示範給他該如何處理。
如果是因為無聊,比如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手,也許這個時候我們該帶他出去運動一下。合理安排孩子的活動,能有效減少孩子無所事事的時間,減少孩子吃手等壞習慣的發生。
看到孩子出現壞習慣時,理解可能比呵斥更有效:“我看到你在咬指甲了,你還好嗎?”溫和的語調,是一種提醒,更是一種理解、接納和關心,而不是控制。
讓孩子一起參與,他能夠關注到自己的壞習慣。我們可以和他來個秘密約定。比如不再用語言提醒,而是發現孩子壞習慣的出現時,用其他的“暗號”或肢體接觸來提醒。比起一直被說,暗號形式的約定更能發揮孩子的自主性。
為孩子提供替代行為為了讓孩子能夠避開通往壞習慣的路徑,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為孩子的壞習慣提供一個替代行為。就像孩子如果手握皮球,就沒辦法再吃手。
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出壞習慣時,就用那個之前想好的替代行為。比如,喜歡咬指甲的孩子把手伸向嘴巴時,我們馬上提醒他可以把手握起來,放進口袋,用手捏放在口袋裡的某個玩具。
我們還可以給這個替代行為取個名字,這樣再提醒他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用上這個名字。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是各種壞習慣或是不良行為等問題,我們不單要看到孩子身上的這種行為, 更要看到背後產生這種習慣或行為的原因,看到冰山下的信念,看到問題後的情緒。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讓孩子更快樂的成長,更自信的面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