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見童年對於一個生命是何等的重要。可以說:作為父母,給孩子的童年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在我日常的實踐中,絕大多數的痛苦、創傷、恐懼、悲傷、無奈、無助、焦慮、強迫、憤怒、內疚、羞恥、上癮症狀,以及各種學業、事業障礙,甚至身體的病痛,都與童年的經歷有關,都與父母的觀念、言行、習性有關。 然而,世上做父母的,又有哪個初衷要傷害自己的孩子呢?沒有一個父母會生下自己的孩子後,下決心要讓自己的孩子品嚐人間的痛苦。相反,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在盡己所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長環境和成長條件,特別是近二三十年,年輕的父母們唯恐自己的孩子因為沒有享受到什麼什麼而“受委屈”。但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早年出現心理問題的比例卻越來越高了呢?社會因素,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社會因素對我們生命個體來說是一個很難掌控或改變的因素,我們只能在認知上儘可能地不受或少受其影響和左右。其次,就是作為父母要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建立正確的認知體系,要明白如何做才能真正培養出幸福健康的子女。
我越來越感受到建立健康的育兒觀念和習慣是何等的重要,父母往往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傷害著自己的孩子,他們將自己生命的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美其名曰“我是為了你好”,結果卻導致了孩子的心理問題。當父母恍然大悟的時候,孩子才獲得重生的機會。
1、 忙碌沒空的父母。
很多父母為了自己的成功、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條件,日夜拼搏,無暇與孩子共度時光,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阿姨司機老師。這樣的孩子,在幼小的心靈裡會有自己不重要的心理暗示,至少自己不如爸爸媽媽的事業重要,否則為什麼他們會把我撇給其他人?其次,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相信自己不夠可愛,成年後會奮力拼搏獲得名譽、金錢,用來彌補自己內心的不足感。然而,外界再多的擁有,都無法彌補這種內心的缺失。
2、 嚴厲好強的父母。
通常會按社會各類所謂的高標準、嚴要求去要求並管理孩子,經常批評、指責孩子,甚至打罵、羞辱孩子。 孩子幼小的心靈被植入“我不行、我不對、我永遠達不到他們的期望、我無法讓別人滿意等等”的信念,沒有自信,通常會感受著不被認可的恐慌。這種指責、擔心、害怕,是孩子後來抑鬱、焦慮的主要原因。
3、 控制孩子的父母。
孩子從小沒有自己做主、做決定的機會,一切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或者每當孩子自己做決定以後,父母就全面地否定或批評,於是孩子將所有的決策權都交給父母。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都無法自己做決定,如果父母在身邊,Ta仍然會讓父母拿主意,如果父母不在身邊,Ta仍然會假想父母(或其他人)會讓他如何如何,一生都很難對自己負起責任,永遠活在別人的要求和標準之中,無法做自己,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
4、 不保護自己孩子的父母。
父母從來都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保護孩子,當孩子被誤解或處在被欺負等不公正的情況下,不幫孩子說話,為了維護面子當和事佬,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伸張正義的話語權,無助。另外,則是自身就比較抑鬱的父母,他們沒有能力關愛孩子,更無法保護孩子。這樣的孩子內心是憤怒的,無助的,孩子會很少與父母溝通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特別是自己處於逆境的時候、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他們因為不能做真實的自己而懊惱,因為壓抑著痛苦而抑鬱焦慮。
5、 沒有安全感的父母。
通常這類父母很情緒化。由於他們自身童年的創傷,他們很悲觀。因此,孩子需要把父母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孩子從小就變成小大人,非常懂事乖巧,孩子永遠是報喜不報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存在就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但孩子自身生命的需求被忽略了,缺失了關愛的生命遲早會痛苦、掙扎。
每個生命都是非常無辜的,包括我們做父母的。一旦我們從孩子身上發覺到了一些問題,或是上面的內容觸及到了你,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看清自己往往是最最困難的事情,我們需要有勇氣、有決心不斷地努力,包括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的心理幫助,為了孩子的幸福改變自己,從現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