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找不到起跑線又怎麼樣?

現在大家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呵呵,我自己連起跑線都找不著。

我來到這世上純屬意外,還因為我的到來,害媽媽丟了一份她喜歡的工作。加上爸爸在外地工作,也不關心她,所以媽媽極不喜歡我,她高興的時候就去唱歌彈琵琶,不高興的時候就拿我來出氣。

我小小年紀就學會內疚:我害了我媽,她不關心我也應該的;同時我學會了獨立處理自己的事,也練就我堅強的意志和火爆的脾氣。

在漫長的自我成長和成為媽媽的歷程中,我逐漸發現,父母有困惑,也有性格的缺陷。我對他們抱有怨言,但也開始艱難地承認,我成長也有陰影,我不是完美兒童,他們更不是完美的父母。

我一方面覺得家庭環境,特別是媽媽很重要,但從我自身的經歷來看,又覺得不必過分強調。

我們和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隔壁老王家和某明星家,並不一定就比我們家來得"正常"。每一個"正常"家庭的背後,都有不為外人所知的隱秘傷痛。

瞭解了上面這兩點, 媽媽們會減少很多焦慮。

我承認,由於精力不夠的原因,晚上我的脾氣比白天差很多,如果女兒剛好磨磨蹭蹭不想看書的時候,我會大聲斥責。

我對女兒說:"你說得沒錯,媽媽的脾氣暴躁,我正在努力改正,這需要時間,但這不是你不學習的藉口。你以後的生活的好壞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跟媽媽的關係不大,當然媽媽會盡力為你提供幫助。"

不管我們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即使一開始抓到一張爛牌,成長會在家庭之外的環境發生。

二,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

我對老大說,媽媽送給你最好的禮物是一個妹妹; 我對老二說,媽媽送給你最好的禮物是一個哥哥。他們默認了,所以從小就相親相愛。

並不是我養育了兩個孩子就可以誇誇其談,而是我發現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太令人感嘆了。我相信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獲取成功。

哥哥很像我: 指的是表情,甚至我們做的鬼臉都一模一樣;他的性格很大部分也像我:樂觀、幽默。他是我的高腰秋褲。

女兒完全不像我,她內向寡言,倔強強硬,小小年紀就特立獨行,但很信任我。她是我的加厚棉襖。

哥哥天生愛藝術,畫畫、彈琴、跆拳道,從小就學。他把畫畫當成了職業,其它兩項為業餘愛好,至今仍熱情未減。他吸收知識都是透過畫面、聲音來完成,讀書只喜歡讀雜誌和漫畫。還好,我知道斯蒂芬•金讀漫畫成了著名作家,才對兒子不喜歡讀純文字的書感到不那麼焦慮。

妹妹也喜歡畫畫,更喜歡跳舞,但是她的思維是偏理工科的,所以她爸爸總洋洋得意地說女兒像她。妹妹最突出的優點是規劃能力。家裡每個人的生日、大小節日、家裡的各個出行計劃,她都提前畫好賀卡,列好清單買禮物,做好規劃。妹妹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我從沒教過她,相反還要她來教我。我想啊,這個可是做CEO的好苗子,等她長大點讓她去辦公室打個暑期工實踐一下。

就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孩子,他們不但是兄妹,而且是朋友。他們總是一起看書,看電影,開玩笑。 哥哥還一有空就點撥一下妹妹的畫畫,妹妹一跳舞哥哥就彈琴以配合;妹妹呢,總是監督哥哥做事的進度。

同一個家庭下,孩子可以如此不同。我希望他們在各自的賽道上都能跑出好成績。

三,職場媽媽,盡力就好。

五年前我選擇重返職場,當然,上班了比全職在家對孩子的照顧就不會那麼周全了。

出於對婚姻的安全感、自我的安全感,和家庭利益的考慮,在孩子已經脫離了需要無微不至關懷的階段,上班是必須的。

我不認為人可以做到家庭事業都能兼顧得很好,你總要犧牲一頭,方能做好另一頭。剛上班那年,我找的是一個兼職的工作,一天上半天班。到底是多陪孩子還是多賺錢,我糾結了一年,才正式找了一個全職的工作。

雖說是全職上班,但是下班回來,孩子們的功課和飲食還是要照顧。原先以為找了個全職的工作做,就可以輕鬆點,才知道原來是多找了一個"全職"! 忙得暈頭轉向。

我又沒有三頭六臂,所以有些事情必須捨棄,例如幫孩子煮飯。後來我覺得不需要每餐都自己動手煮的,我就煮早飯、中飯,在早上上班前做好,晚飯就讓他們爸煮。孩子們說爸爸煮飯太難吃了。他們爸不長進我也沒辦法,我當媽的也要喘口氣的。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永遠沒有辦法一邊跑馬拉松一邊寫出一份滿分試卷。單純的時間管理我就不學了,我放在精力管理和注意力管理上。精力管理能支撐你做更多事情而不會疲勞,注意力管理意味著即使只有五分鐘你也能看進去三頁書。

重返職場,在家也要繼續學習和成長,內心要有足夠的能量,足夠的自律,去保持足夠的獨立,家人也得給予足夠的尊重。回家除了找重點管孩子,自己也要有事可做。有錢有興趣才是自己的定海神針。

四,和孩子一起協同進化。

記得在王爍老師說過一句話:孩子不是沒有長大的成人,成人卻是已經枯萎的孩子。家長可以向孩子學習,把成人身體裡的孩子解放出來,就能釋放出各種可能。這也是找到教育孩子,與孩子相處樂趣的方法之一。

有一款遊戲叫"棉花糖挑戰",是一位工業設計師彼得·斯基爾曼和他的朋友們一起開發的。這個遊戲是團隊建設,比的是團隊之間如何協調、合作,跟"腦筋急轉彎"式的測試題不一樣。

參加這個遊戲的人被分成幾組,每一組都分到一個棕色的紙袋。紙袋裡面有二十根義大利麵條,當然是生的,不是煮熟的,還有一根繩子,一條膠帶,以及一顆棉花糖。這個遊戲的目標是搭一個塔,要儘可能高,而且能夠把棉花糖放在塔尖上。每個團隊都有18分鐘的時間,到時間截止時,不能用手扶住他們搭的塔。

斯基爾曼發現:表現最佳的團隊是五六歲的兒童。幼兒園的孩子搭起來的塔平均有27英寸高,CEO們只能搭成21英寸高的塔,律師們建了15英寸的塔,最差的是商學院的學生,他們搭成的塔平均是10英寸,大約只是幼兒園孩子建成的塔的高度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這個測試,讓孩子們告訴成人一個道理:創新就是要在行動中思考,而不是在思考之後才行動。

不單是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孩子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

家長和孩子,可能是全世界最奇妙的一種關係。如果你遇到不喜歡的同事、上司、伴侶,你總有辦法擺脫他們。但是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

所以,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接納一個完全沒有機會接納的人。

家長和孩子最好的關係,不是教育和被教育,而是協同進化。而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家長會有意識地教育孩子,孩子也在很多方面,也教了家長。作為家長,真的沒有資格高高在上地"教育"孩子。

五,寫在最後。

關於“為母之道”,很多道,我還未能參透,還有很多惑。我帶著脆弱、愧疚,孩子已經長大了。現在想得更多的是,當孩子離巢自立和獨當一面的時候,我怎麼才能不拖後腿。另外一種操心又衝上來了:

要鍛鍊好身體,

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別患"空巢綜合症",

女兒不要嫁得太遠,最好在同一城市,

要不要幫孩子帶娃,

、、、、、、

總之,當媽的人,永遠都是操心和牽掛,還美其名曰說是"成長"。

8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與孩子共做神奇遊戲,學會設計思維,激發無限創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