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是世界問候日,你問候了親朋好友嗎?
聯合國曾經發行過一套“世界問候日”郵票,希望人們藉助信件傳遞友愛,給每個人都帶去一片好心情。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問候方式,澳洲毛利人喜歡互相碰鼻子,日本人會相互鞠躬,法國人和荷蘭人會互親臉頰行貼面禮(戳連結複習荷蘭人貼面禮),我們中國人則習慣問一句:
您吃了嗎?
如果帶著孩子,免不了讓孩子開口給別人打招呼。
有些寶爸寶媽會有這樣的疑惑,為什麼孩子三歲前很聽話,讓TA打招呼就打招呼,而到了四五歲,反而變得害羞起來,不願意叫人?
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寶爸寶媽會很著急。
一方面認為孩子沒有禮貌,特別丟人;另一方面自己的權威公然被挑戰,孩子不聽話讓自己很沒面子。
更有父母會想得特別嚴重,覺得孩子社交能力差、對別人不尊重,以後進入社會要吃大虧。
其實孩子不問候別人並沒有那麼嚴重,與其把精力花在批評孩子身上,不如多探究孩子不願打招呼的原因。
三歲前的孩子還不太懂得“自我”這個概念,會盲從父母的指令,也就是俗稱的“聽話”。
孩子到三歲以後,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開始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喜好,在行為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不想總是照著父母的話做,叛逆期來得早的孩子,兩歲時就喜歡對大人說“不”。(戳連結了解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
所以孩子不與人打招呼原因有4點:
1、孩子有自己的想法,ta不喜歡或者不認識這個人,所以不願意打招呼。
2、孩子本來想打招呼,但是出於叛逆心理,父母一讓ta打招呼,ta反而就不想打招呼了。
3、孩子不想照著大人說的做,想“不走尋常路”,但又不知道應該怎麼做。
4、孩子認為打招呼這個事,可以但是沒必要。沒必要的事就不值得做。
一些成年人,剛和孩子見面就對孩子又摟又抱又親,還說著“威脅性”語言:
不叫叔叔/阿姨我就不放開你。
我們設想一下,以你現在的身材,遇到一個比你大幾倍的肌肉壯漢,剛見面就把你提起來,也不管你舒不舒服,就逼著你和他親熱,還要你熱情地叫叔叔阿姨,你難不難受?
尤其這個肌肉壯漢,你對他根本不熟悉。
在這種情況下,不打招呼都算是有禮貌的,難道你想親耳聽到孩子說:
我不是不想叫人,而是單純地討厭你這個人。
不貼標籤孩子認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不是所謂的不懂禮貌。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給孩子貼標籤,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ta “沒禮貌”“不尊重人”“沒規矩”,越是給孩子貼標籤,孩子以後越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不想和別人打招呼,面對陌生人時,也會越來越焦慮,形成惡性迴圈。
介紹孩子認識孩子的記性也沒有大家想象得那麼好,並不是見過一次的人,ta以後就會一直記得。
奶粉們,你們還會記得你們兩歲時抱過你們的叔叔阿姨和大爺嗎?
所以讓孩子給別人打招呼前,先鄭重地介紹雙方,既是尊重別人,也是尊重孩子。
用孩子接受的方式
父母可以讓孩子選擇打招呼的方式,“你好”“阿姨好”“嗨”,甚至一個簡單的揮手、微笑,都是打招呼的方式,我們沒必要逼迫孩子用特定的方式打招呼。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些孩子之間會有自己一套打招呼的方式。
比如奶叔家的小侄子就喜歡和小夥伴們互相喊“Hey, Bro”(嘿,兄弟)。
適當的表揚
當孩子鼓起勇氣叫了一聲“阿姨好”,儘管可能聲音很小,但千萬不要譏諷孩子,說ta是蚊子聲音、讓ta再大點聲,而是要表揚ta,說“真棒”“真有禮貌 ”“真厲害”。
這樣孩子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會越來越有信心,也會越來越主動。
家長以身作則父母身邊的鄰居、朋友、同事,對孩子來說,其實還是陌生人。
對陌生人打招呼,真的已經花費了他們很多勇氣。
如果家長想擁有一個嘴甜的孩子,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每天對陌生人打招呼,比如街邊的清潔工、超市的收銀員等等。
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那就不要強逼孩子去打招呼。
我們生活在一個重禮數的氛圍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禮貌、討人喜歡,但有時孩子的感受比禮數週全更重要。
奶粉們,你們是個嘴甜的社交達人,還是“社交恐懼症患者”?
雖然讓我們問候陌生人有點難度,但奶叔希望在今天這個日子,大家能抽空問候一下自己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