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80後、90後們,不僅自己有“晚睡綜合症”,連帶著家裡的孩子也睡得越來越晚。
爸爸熬夜加班
媽媽熬夜輔導
孩子熬夜學習
……
樓下鄰居家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每天就要面臨著無數的課後作業,字詞抄寫、詩詞理解、手工製作、算術題目……常常到了晚上11點,還能聽到家長輔導作業時的咆哮聲!
對於這種情況,雖然很多家長都知道晚睡不好,但是對孩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可能大多數人都說不清楚。
晚睡的傷害超乎想象,再不糾正就晚了
孩子的生長髮育以及身體健康,最基礎的條件之一就是足夠的睡眠。
一大堆的科學研究已經表明,睡眠會對孩子的心血管健康、大腦發育、心理情緒等產生影響。
1. 反應力、記憶力變差
國外曾經有過一項研究,把志願者分為兩組,一組正常睡覺,另一組則兩天一夜都不能睡,然後讓他們對大量的幻燈片影象進行記憶。
之後讓所有人都正常睡兩個晚上,再進行第2次試驗:從大量圖片中找到之前第1次看到的。
根據結果顯示,睡眠不規律的人明顯比正常睡覺的人記憶力要差很多。
當孩子睡眠不足的時候,會影響他們腦力、智力的發育。
平時上課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腦細胞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反應力和記憶力就會下降。
比如,朋友家的孩子在做題時總會犯一些低階錯誤,早上起床也常常會心不在焉、丟三落四。
其實就是因為晚上總是熬夜,孩子的精力不足,學習肯定跟不上。
2. 睡眠不足容易長不高
都說孩子的身高“七分靠天,三分靠人”,拋開父母的先天遺傳因素,睡眠對孩子身高的影響可以說是最大的了。
因為孩子在睡眠時會分泌生長激素,它可以促進骨、軟骨的生長,進而使幼小的身體長高。
兒科醫生普遍認為,睡眠中生長激素的分泌明顯增多,通常晚上9點到凌晨1點、凌晨5點到7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最高峰。
而且要在深度睡眠時,生長激素才有可能大量分泌,大多數人在入睡半小時、一小時後才會進入深度睡眠。
因此,7歲以下的孩子如果想要長得高,至少9點前就要上床睡覺了。
“晚睡會長不高”或許不是絕對的,但是錯過了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長期熬夜對孩子的身體發育非常不好,還有新陳代謝也會十分紊亂。
3. 免疫力低,經常生病
前兩天聽到剛上初中的小侄女問,為什麼有時候越熬夜反而越精神?
經常熬夜寫作業,除了會感到疲倦,為什麼還容易暴躁?甚至會心跳加速、精神亢奮?
其實,孩子在熬夜的時候,他們身體的各個器官也在跟著熬夜。
首先就是還處在發育期的心臟,這個時候就一直在超負荷工作,得不到足夠的休息,就會暴躁易怒、情緒很難以平靜,以後很容易患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如果長期缺乏充足的睡眠,孩子還會出現食慾不振、精神萎靡的情況,身體的抵抗力會變得越來越差。
不是困了才去睡,而且到點就上床
家長可能覺得“困到睜不開眼”、“困到迷糊”,才是孩子的“困點”,該讓他們去睡覺了。
實際上,這些情況已經是孩子困到極致的表現。
每天晚上7、8點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留心孩子的情況,當他們開始揉眼睛、反應變慢,活動減少、兩眼呆滯、打哈欠等等,就可以去睡覺了。
但是,很多寶媽都抱怨,孩子愛玩是天性,晚上玩到嗨處不願意睡覺,不管怎麼哄都不睡……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會自發形成,當然要家長從各方面協助來養成。
1. 營造睡眠氛圍,建立睡前儀式感
像鄰居家的孩子,一家人都已經習慣了晚睡,睡覺前還要看看電視、玩玩手機、聊聊天,大人都安靜不下來,孩子當然也睡不著。
在孩子睡覺前一個小時候,家長就可以關閉所有電子裝置,包括手機、學習機等。
然後將燈光調暗、窗簾拉上,營造出一種安靜的睡眠氛圍。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或者擁抱一下、親一親,互相道一聲晚安等等,通過這些“睡前訊號”告訴孩子,做完這些就要立刻睡覺了。
2. 讓孩子養成習慣,床只能用來睡覺
想起小時候家裡的床,不只是承擔了睡覺的作用,每天寫作業、玩玩具、搭積木等等,也都是在床上進行的。
每次到了睡覺的時候,總是要媽媽三催四催,最後能磨蹭兩個小時才去睡覺。
所以,孩子的床上最好不要放雜物,也不要讓孩子在上面學習或者玩。
家長要幫孩子進行“情景練習”,養成一種習慣:只要到了床上,就有“我要停下所有活動,開始睡覺了”的想法,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入睡。
3. 到了時間就睡覺,工作排在後面
有的父母下班時間晚,回家做好晚餐,吃完再洗漱睡覺,可能就到了8、9點;有的父母工作比較忙,要加班或者陪孩子做作業,去睡覺時可能就三更半夜了……
有一點家長要明白,孩子不是累了才去睡覺,而是到了這個時間就必須要上床了。
所以,不管是工作還是其他什麼,都應該排在孩子睡覺的後面。
也並不是說每個孩子都一定要8點前睡覺,小小兜也是在9點半前才睡,各位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家的特殊情況,定下固定的睡覺時間,然後全家人都儘量去執行。
睡覺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他們的骨骼發育以及體力、智力的發展也有幫助。
養成一個習慣,或許對大人來說也很難,可是度過了最開始的階段,一切問題就會迎難而解。而且,為了孩子的健康,這點困難又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