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聽到“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也幾乎影響了我的半個人生,但隨著社會的各種現實歷經後,我深刻地感受到“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這句話利害,在孩子的教育裡很多家長都過於著重學歷、實際上孩子的情商也非常重要,而一個會說話的孩子往往擁有更多體驗和發展的機會。
朋友有個兒子叫樂樂、今年9歲了,平時做事情總喜歡看媽媽的臉色行事,樂樂想要一瓶飲料媽媽不同意的時候他也不會大哭大鬧,在從不亂髮脾氣的背後別人都誇他懂事,就連學校裡出現小朋友吵架樂樂都能在中間調節。
如果說樂樂懂事的背後是沒有主見,實際上這個孩子音樂體育美術樣樣都好,雖然不是出類拔萃但也是興趣廣泛,但為什麼總是做事情喜歡看媽媽的臉色行事呢?
有人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也是一種高情商,我個人認為這句話過於片面,因為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是因為他們發現大人會在乎他們的情緒,當他們發現哭沒用的時候也就是無所顧忌地發洩自己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讓大人覺得不乖從而刻意引導。
如果孩子的發展都是家長有意無意地引導的,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習慣性聽從家長,可能這類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主見、但他們是不快樂的,所以說樂樂懂事、從不亂髮脾氣的背後看上去是高情商,但這種懂事背後卻是典型的缺愛表現,因為他自己的情緒根本就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曾經有個讀大學做過代課老師的朋友,據他觀察瞭解,那些在外人看起來很懂事守規矩,並且不讓大人操心的乖孩子,其實他們內心的心理壓力都很大,即使有些孩子外表看起來很有禮貌很溫和,但是基本都是內心過於小心翼翼的緊張造成的,他們正是源於壓力才小心翼翼並不敢去犯錯。
在朋友看來,這樣的表面禮貌很溫和、甚至高情商都並不好,高情商教育最好的歷練就是自在一些,很多面面俱到想辦法去照顧別人情緒的孩子真的好嗎?
高情商孩子培養固然很重要,但有些懂事的背後就是缺愛的表現,比如以下幾種:
1、做一件事情前習慣考慮他人感受
做一件事情前習慣考慮他人感受的孩子,嚴格地說這並不是懂事而是戰戰兢兢地看眼色行事,其中有缺乏主見也有缺愛地小心翼翼,這類孩子儘管很優秀、多才多藝,他們生活的也並不幸福,就像是上文提及朋友的兒子樂樂一樣,因為大人的刻意引導孩子本人的情緒根本得不到理解。
習慣考慮他人感受的孩子,可能短期看起來真的很懂事、也會考慮他人感受懂得討人歡心,但是從長期來看孩子還是沒有遇到非TA不可的喜愛感,如果孩子對某一物非常執著,就像是一個引爆點一樣點燃就很難毫髮無損,想要逐漸改觀孩子這種小心翼翼,家長們一定要耐心傾聽、等待孩子信任而不是遷就,當孩子的信任超過遷就後,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就會分享大過於小心翼翼地看臉色行事。
2、做事情能夠控制情緒從不亂髮脾氣
做事情能夠控制情緒從不亂髮脾氣的孩子看起來真的很懂事,但的的確確是不符合常理髮展,因為不開心會委屈想哭就哭、不滿意會發脾氣情緒暴躁都是正常的人性發展,情緒這東西成年人都無法控制又何況是孩子呢?越是極力控制壓制情緒的人往往崩潰得更厲害,如果我們認真觀察的話會發現成年人的情緒控制得很脆弱,這是因為成年人承擔和經歷的事情要比孩子多,所以在壓制情緒的同時往往崩潰得難以收場。
或者更確切地說,那些到了成人難以控制情緒的成年人都有個不會發脾氣的童年,上文提及的朋友(樂樂媽)小時候就從來不發脾氣,因為家裡面的姊妹比較多為了讓父母更喜愛,誰表現得更優秀就被父母誇的更多,但是在做事情能夠控制情緒從不亂髮脾氣的背後,卻是一樁又一樁心事和煎熬的積攢,成年尤其是結婚之後隨便一件小事情都會讓她崩潰。
所以說,如果您的孩子做事情能夠控制情緒從不亂髮脾氣,那麼家長就要多多引導、開解孩子,讓他們說出(或者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發脾氣,他們長大之後就會把兒時“不敢”的事情雙倍甚至多倍發洩出來。
3、不符合年紀的做事風格和過度懂事
懂事的孩子是家庭的福音,但是什麼樣的年紀就該做什麼樣的事情,如果你家孩子僅5、6歲,但他非常勤快每天都會幫家長做什麼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甚至連玩玩具、看電視的興致都沒有,那麼這類孩子很有可能就是在父母過度懂事教育下被打壓,孩子從心底已經形成“我不這麼做就是不懂事,會讓人討厭”的思想。
這種思想會讓孩子心理陰影面積增大,從而做出很多不符合年紀的做事風格包括過度懂事,關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們一定要知道孩子在該貪玩的年紀就要貪玩,在該懂事的年紀就要懂事,關於這一點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朝這方面努力,拒絕打罵和批評讓孩子從小形成和成年人平等的思想去相互交流分享。
最後的最後,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和標杆樹立,學會細心和孩子平等相處、相信遲早有靜待花開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