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剛完成造人計劃的三口之家,加上過來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大多數時候,家裡面都會有超過 5 個人存在。 這麼多人一起帶娃,不發生點爭執是不可能的。 最常見的爭執問題之一就是「寶寶新增輔食後到底能不能吃鹽」。家長們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食物天然含有鈉離子,比如孩子常吃的青菜中,鈉含量達到 132.2 毫克/100 克。 今天咱們請來了醫學博士——萌爸潘超群,和家長們聊一聊這件「鹹」事! 隱形的鈉 在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中,大約有 70~80% 的鈉都是食鹽提供的。而鈉離子,是咱們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東西。 但是,對於嬰幼兒來說,他們並不需要依靠食鹽,就已經能攝入足夠自己生命活動所需要的鈉了。 ➊ 6 月齡以內的 對於 6 月齡以內的嬰幼兒來說,每天一般只需要攝入 170 毫克的鈉就已經足夠了,這個鈉攝入量大約相當於 0.4 克的食鹽(每 1 克食鹽中大約含有400 毫克的鈉)。 而對於中國媽媽的母乳成分分析檢測顯示,每 1000 毫升母乳中的鈉含量大約為 230 毫克左右,換算一下,每天只要寶寶的母乳量達到 750 毫升,那就能滿足一天所需了。 所以,對於 6 月齡以內的嬰幼兒來說,母乳就是攝入鈉的最主要、也是唯一的來源。 那麼,人工餵養的寶寶呢? 那更不要擔心了!
圖片來源:某寶 這是某個進口奶粉品牌每 100 毫升奶液的礦物質含量列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鈉的含量為 22 毫克/100 毫升,換算一下,每天只要吃不到 800 毫升奶,也能滿足一天所需。 ➋ 6 月齡到 1 歲的寶寶 對於 6 月齡到 1 歲的嬰幼兒來說,每天需要攝入 350 毫克的鈉,這個鈉攝入量大約相當於 0.9 克的食鹽。 雖然從 6 月齡開始,寶寶的乳製品攝入量會逐漸下降,但是,此期,大多數寶寶也會開始新增輔食。 所以,咱們同樣不需要擔心,下面這張表格,就是常見的嬰幼兒食品的鈉含量列表。
圖片來源:經《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2013 版》整理 前段時間,有媽媽問到我,為什麼很多三文魚泥的成品輔食,營養表上面都顯示含有鈉。 這個很好解釋,三文魚泥是用三文魚做的,魚肉自然會有鈉。但是,這個鈉攝入量完全在正常範圍內,而且,嬰幼兒也很依賴這些輔食攝入鈉。 在不吃鹽的情況,輔食裡面還沒有一點鈉,那才會出事呢! ➌ 1 歲到 3 歲 1 到 3 歲的寶寶,每天的鈉攝入量大約需要維持在 700 毫克左右,大約相當於 1.8 克的食鹽。 對於膳食均衡的孩子來說,此期,大多數的鈉攝入量仍然是依靠食物、而非食鹽得來的。 此時,僅建議每天在做菜的時候放入少許食鹽,而且要是含碘鹽。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不吃鹽,真的有那麼多危害嗎? 很多老人會持有這樣一個觀點——孩子不吃鹽,就會沒力氣! 而通過咱們上面的論述,大家應該也基本了解了,1 歲以內的孩子基本不可能缺「鹽」。 而拋開鈉攝入量不談,所謂的不吃鹽沒力氣,也完全是扯淡! 不吃鹽沒力氣的觀點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咱們追溯和分析一下其實就能把這個問題剖析清楚。 大概 10 年前,我曾經看過一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 3 》。在這部電視劇裡,就講了一個淮北地區缺鹽、鬧鹽荒,私鹽販子囤積食鹽、奇貨可居的案件。 為什麼會缺鹽呢? 那是因為,在古代,鹽、鐵這樣的資源稀缺,因此,都是由國家統一調配、製作、運輸和售賣。而一旦這個流程出現問題,就會導致鹽荒。 這時候,就會有私鹽販子出現,老百姓就只能用高價去買這些私鹽。可是,因為窮,鹽不敢買太多,只能湊合著吃點。 再加上,古代中國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勞作時,會導致出汗,就會出現電解質(以鈉為主)的流失,嚴重的時候,就會導致電解質紊亂。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也因此,就出現了不吃鹽就沒力氣的言論。 這種說法在古代並非不科學,這也是在那個時代咱們老祖宗總結出來的經驗。 但是,到了今天,如果還把這些陳舊的經驗奉為聖經,那就真的是抱殘守缺了。 這種情況在今天並不會出現在嬰幼兒身上,因為一方面食物中有足夠的鈉,另一方面,嬰幼兒很少會出現汗如雨下、大量鹽分流失(除非嚴重腹瀉)的情況。 吃鹽,有沒有危害? 對嬰幼兒來說,吃過多的鹽,當然有危害! 首先,就是咱們以前一直提到的加重腎臟的負擔。 咱們吃進去的鈉,全都要經過腎臟的處理,然後再通過尿液排出體外。但是呢,嬰幼兒的腎臟發育並不成熟,攝入過多的鈉,就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從而造成損害。 其次,就是一個長遠的影響。 嬰幼兒對味覺其實是很敏感的,這個時候,長期攝入高鹽食物,會讓孩子變得重口味。 而長期高鹽飲食,就有可能讓孩子在成年之後,患上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