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了一個教育專家是這麼說的,“孩子跟誰睡,那就是誰的孩子。”雖然說這句話聽起來實在是有些極端,不過仔細回想一下,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我有一個朋友,朋友和妻子都非常忙碌,所以將孩子交給了奶媽去照顧。奶媽也是家中的保姆,朋友覺得讓奶媽照顧孩子也不是不可以,只要給奶媽足夠的生活費,相信憑藉奶媽的能力一定會把孩子照顧好的。
的確,奶媽將孩子照顧的很好,衣食住行樣樣不落。可是最終的結果是什麼?相信大家都沒有想到。當朋友回家想要探望孩子時,孩子本能的產生了抗拒,並且狠狠的鑽進奶媽的懷裡,似乎對於這個孩子而言,父親是那麼的陌生,孩子反而將奶媽當成了至親的人!朋友有些懊惱,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其實這並不能怪孩子,只因為父母太忙沒有照顧孩子的時間,孩子就只能跟奶媽相依為命。在孩子的眼裡,奶媽就是最親的人,畢竟每一天都能看到奶媽,孩子是看不到父母的。
01.孩子和誰親,一定就會和誰睡我們其實都會有過這種想法,我們想要竭盡所能的照顧孩子。因為我們不想讓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可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太忙,所以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讓爺爺奶奶撫養。等到我們抽出空的時候,一定會照顧自己的孩子。可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想到,事情的結果竟然與我們的想法截然不同。
在我們工作結束想要探望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本能的與我們產生排斥的心理。只不過是因為孩子覺得陌生,並不想要跟我們近距離的接觸而已。他們反而在爺爺奶奶的懷抱中能夠安靜的睡下了。
我們不需要詫異,也不需要去思考孩子是否忘記了自己。當我們長時間從孩子的世界中離開的時候,孩子自然會對我們產生排斥,從而更喜歡跟身邊的人在一起接觸。譬如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孩子跟他們的關係往往要比我們親的更多,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要怪就怪我們陪伴的時間還不夠。
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他將一些鴨蛋通過機器孵化,而不是讓鴨媽媽孵化。當鴨子長大之後,竟然對自己的母親並沒有任何想法,反而更喜歡依靠在孵化機器的旁邊,逐漸的睡著了。這個效應被稱為“印刻效應”,也充分的證明了任何生物都是相同的道理,只要跟誰親,就會跟誰睡。
02.缺乏陪伴的童年,孩子定然與父母距離變遠
孩子的童年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如果在幼兒期沒有給予關照和陪伴的話,孩子又怎麼可能跟我們的距離走近呢?
幼兒期是最容易讓孩子記住身邊的人的,但是有的父母偏偏在幼兒期對孩子的陪伴較少。尤其是那些媽媽,因為生完孩子之後比較疲憊,總是會把孩子交付給奶媽,或者是其他親戚。再加上自身工作比較忙,就會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父母再一次進入孩子的世界當中時,孩子就會覺得很陌生。孩子對陌生人是不會有好感的,因為他們不會從父母的身上感覺到溫暖,排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要覺得孩子是不懂得感恩的,因為我們根本就沒有對孩子做到淋漓盡致的照顧。
由此可見,在幼年時期如果不能夠過多的重視自己的孩子,今後與孩子疏遠是必然的趨勢。這也就恰恰的證明了,不論多忙,也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其實我們只要在孩子3歲之前給予更多的陪伴,孩子就會與我們變得親近。3歲之前,是很重要的一段時間。
03.重視陪伴的父母,才會與孩子變得更親父母一定不要搞錯一件事,不要因為自己太忙,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跟老人的關係越來越近,而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會越來越遠。剛剛已經提到,3歲之間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只有我們重視陪伴的過程,才會讓孩子與我們的距離變得更近。
恰到好處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並不需要做全職媽媽或者是全職爸爸,我們可以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也可以放任孩子不管。但是有3件事情我們必須要做到!
夜晚要陪同夜晚的孩子是最為安靜的,因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睡眠當中,但是夜晚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是否與一個人親近,完全取決於夜晚到底是誰陪著他們。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夜晚一定要陪伴著自己的孩子,陪伴是最基本的關愛,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做到的話,是不可能讓孩子與我們的關係走得更近的。
午休要給予關愛孩子在午睡的時候睡眠會比較薄弱,他們會更加在意身邊照顧自己的人究竟是誰。所以在孩子進行午睡的過程中,我們最好時刻伴隨在他們的左右。就算是我們不困,也一定要躺在孩子的身邊。當孩子想要與我們交流的時候,我們需要第一時間照顧到他們的感受。
清晨第一眼,孩子必須要看到我們剩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清晨的時候,在孩子睜開眼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出現在他們的視線當中。我們必須要讓孩子知道,徹夜陪伴的他們的人是我們,這才是我們最應該闡述的一件事情。孩子會因此與我們更加親近,也恰恰來源於我們的陪伴。
所以說陪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由於孩子在幼年時期的認知力不足,他們只會與陪伴自己的人產生好感。尤其是守護他們睡覺的人,安撫他們休息的人,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在這三個時間段出現,才能夠爭得孩子的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