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攀比的情況出現,小到“別的小朋友有變形金剛玩具,我也想要。”大到“我們班男生都穿XX牌子的鞋子,我也想買一雙。”或者是“我的好朋友們都用的是XX手機,就我的手機跟老年機一樣。”每當聽到孩子這樣說,家長就犯了難,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若是直接滿足孩子的要求,害怕孩子變得愛慕虛榮;若是拒絕了孩子,又怕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其實孩子有攀比的行為出現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家長的反應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究竟該怎麼做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來講,孩子會出現攀比行為,主要有這3個原因。
1. 兒童天生的模仿行為
我們都知道,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這是與生俱來的。在好奇心以及亞文化的影響下,孩子就會模仿別的小朋友:他們有的,我也想要有;他們表現好的方面,我也不能太差。
2. 尋求優越感
每個人都想要在人群中成為熠熠發光的那一個,想要追求這種優越感。而攀比,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
3. 父母的影響
其實很多大人平時就喜歡攀比,而父母的這些言行舉止,在潛移默化中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
4. 想獲得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如果你與其他人在很多方面都顯得格格不入,那就很難在這個圈子裡待久了。所以他們會透過攀比來獲得他人的認同和接納。
不看孩子攀比的行為,看攀比背後的心理需求
多數家長覺得孩子有了攀比的行為就是學壞的苗頭,於是想盡辦法要將這個“壞”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裡。其實也不盡然。比如淘媽的侄女已經上高中了,嫂子怕她玩手機耽誤學習,所以就給侄女一箇舊手機,記憶體不大,也就能接打電話,聊QQ(上學期間會上交老師,只有放假回家才能用)。侄女多次提出手機太卡了,希望嫂子能給買個新手機,不用貴的,記憶體大點就好。但是每次一提這事,嫂子就說“天天就知道玩手機,你是不打算學習了嗎?別的同學手機好,你咋不看看人家學習也好。”碰了幾次鼻子,侄女也不再提這事。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只要家長理解到孩子的需求是合理的,就必須要滿足?當然不是,具體的也要看家裡的情況。
1. 家裡條件允許
即便說家裡條件允許,也不是說孩子提出的需求都要滿足。首先家長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這個東西,如果是合理的需求,那就可以滿足孩子。如果孩子的需求不合理,家長要講清楚不滿足他這個需求的理由是什麼,並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
其次,家長可以鼓勵孩子用自己攢的壓歲錢、零花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更有助於孩子學會正確的理財、金錢觀,同時也能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
2. 家裡條件不允許
如果孩子提出的需求超過了家長的能力範圍,那自然是不能“砸鍋賣鐵”去滿足的。但是拒絕孩子的時候也是有講究的,不是簡單地一句“我們家沒錢,買不起”就完事了。
首先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家目前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買那樣的東西”,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向孩子哭窮。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沒有關係,只要努力,相信我們以後可以負擔得起的。”其次,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比起這樣東西,我們有更重要,更無價的親情。”比如孩子想要父母換個大房子,我們可以跟孩子講“爸爸媽媽現在還沒有那麼多的錢去買更大的房子,但是我們一直在努力,希望你也努力,相信我們以後一定會住上更大的房子。但是媽媽覺得比起住大房子,我們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的更重要。”
淘媽說:攀比不是孩子的錯,家長不要責怪孩子虛榮、炫耀。首先我們大人不要有攀比心理,這樣至少孩子不會受我們的影響。其次,我覺得家長給孩子的物質、金錢方面的教育要正確、到位。如果大人能做到在金錢、物質上有平常心,那孩子也不會過度追求物質,有攀比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