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歲9個月後的孩子,變得很難纏,稍有不順心,就哭鬧發脾氣。這時期,隨著孩子大腦發育,孩子自己的想法越來越多,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但1歲9個月的寶寶,語言能力沒有跟上,自己的需求不能用語言表達。

當父母不能理解孩子的意圖時,孩子就會急躁、發脾氣、哭鬧。比如孩子想要紅色的小球,但我們給他一個藍色的球,孩子無法表達,他需要紅色小球的需求,只能哇哇大哭。

孩子有需求,但無法透過語言表達給父母,這種感覺如同,我們成年人腹部痛去看醫生。

你:醫生,我肚子痛,你幫我看下

醫生:怎麼個痛法

你這時候腦海裡萬馬奔騰,憋紅著臉,心裡有萬千想法,但就是無法用語言描述自己的疼痛,無法讓醫生明白。

而孩子有需求,無法表達的時候,怎麼辦?只能大聲哭鬧、滿地打滾,心裡想著:媽媽,我就是想要那個啊,就是那個,那個,你怎麼就不明白呢?

當我們無法向醫生描述,我們疼痛的感覺,你最希望的是什麼?應該是希望醫生幫我們說出來。

醫生:很難描述是吧?我說幾種疼痛方式,你看下是哪種。

刺痛:皮肉感到劇烈、灼燒的感覺

絞痛:感覺有東西在擰

鈍痛,刺痛、刀割樣痛相反,不太尖銳,隱隱作痛

你:對,對,對就是鈍痛。

當醫生描述出你痛苦的感覺,那種被人理解的感覺。如同鬧肚子時,看到廁所,一瀉千里後,全身舒坦的通暢感。無法用語言描述自己需求的孩子,如同看醫生的我們,想要有人能耐心地解讀自己的想法。

意識孩子的處境,積極心情幫助孩子

面對1歲9個月的寶寶,突然變得易怒、愛哭鬧,我們父母要意識到孩子在這個時期,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需求的無助感。

瞭解孩子的這個階段的處境,我們就能用積極的心情,幫助孩子度過這個時期。而不會去抱怨孩子,為何突然變得脾氣不好,父母與孩子互相對應,破壞親子關係。

觀察孩子的需求,幫孩子把需求表達出來

寶寶從出生的那刻開始,就會用哭聲、笑聲、叫聲,來和父母溝通,傳達他們的需求。每一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嬰語”,父母從孩子給出的線索中,去揣摩孩子的意圖。

父母長期陪伴孩子,和孩子形成默契,成為一位優秀的“解碼員”,能準確地破譯,孩子透過“嬰語”發出的資訊。

孩子1歲9個月,這個高需求的時期,更需要父母仔細地去觀察孩子的行為,用語言描述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把需求表達出來。

我們幫孩子把他的需求表達出來,無論需求是否被滿足,情緒都會好。同時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的過程,孩子可以從父母這裡獲得安全感,使得親子關係更加親密。

幫孩子說出的他想法,培養說話的契機

用語言幫助孩子把語言表達出來,也是培養孩子說話能力的機會。孩子想要表達需求,但又不懂用什麼詞彙,這時候是孩子學習說話慾望最強烈的時候。

當我們用語言,幫孩子準確表達他的需求。比如“寶寶,你拿不到球,很生氣,對嗎?”這時孩子就明白,原來我現在的感覺叫“生氣”。孩子就能準確地,將自己的情緒、需求與對應的詞彙建立連線。

當孩子下次有同樣的,生氣的情緒時,可能就會懂得說:“媽媽,我很生氣。”這種方式無疑是孩子學習說話,最高效的方法之一。

同時孩子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就不會用哭鬧、發脾氣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父母最頭疼的“可怕的2歲”,也許就可以平靜地度過。

1歲9個月的孩子,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情緒需求時。父母需要了解到這個時期寶寶,語言能力跟不上需求發展的特點,仔細觀察孩子,用語言把孩子的情緒需求描述出來。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正確的用語言表達情緒需求,而不是發脾氣、哭鬧。

1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幼師心聲:孩子,請允許我用這樣的特殊方式“批評”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