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某問答平臺有網友詢問,孩子不聽話,很想打他怎麼辦?並解釋道,每當孩子不聽話,各種安撫都不奏效的時候,總有一種想打孩子的衝動。這位網友坦言,自己雖多次剋制住了衝動,但是依然有兩次大力地打了孩子的手。可打過之後,又非常後悔和內疚,覺得自己不是個合格的父親。

其實,有這種念頭的父母不只這一位,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曾有過想打孩子的衝動。就好像每一對夫妻都曾有過一萬次離婚的念頭一樣。因為無論伴侶還是孩子,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在做很多事情時經常會與我們的期望不一致。這時,人會很容易出現憤怒、吼叫、煩躁等行為。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即便打罵孩子,也不一定會贏得孩子的配合。

那麼,對於已經疲憊的父母,該怎樣才能讓孩子聽話呢?《P.E.T.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的作者托馬斯•戈登便給了我們一個簡單高效的溝通方法,就是“我資訊”。通過使用“我資訊”恰當地表達,從而贏得孩子的配合,換取父母需求。

簡單解釋一下“我資訊”,它是與“你資訊”對應的。舉個例子,孩子要爸爸陪玩,爸爸說“你真煩”,這個就是“你資訊”,問題的主體是“你”。而如果爸爸說,“我很累”,問題的主題是“我”,也就是爸爸自己。這兩種表達方式的區別在於,前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容易自卑,且易反抗。而後者會使孩子覺得是家長不舒服,跟自己沒關係,大不了不打擾他就是了。相比之下,後者人物的性格也更加自信樂觀。

但事實上,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在使用“你資訊”。

1.“你資訊”不奏效

熱播電視劇《小歡喜》第一集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高三的學子,而是學子方一凡的媽媽童文傑,也就是海清扮演的角色。且不說方一凡在學校跟人打架,送班主任烏龜作為生日禮物,氣得童文傑穿著高跟鞋滿操場地追著方一凡打。就說回家路上,童文傑對方一凡那一大長段吐槽,足以讓廣大觀眾狂呼,那不就是我媽嗎!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精彩片段:方一凡喊到,媽。童文傑一肚子怒火,咆哮道,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方一凡,我怎麼生了你,我就不該生你,我吃飽了撐的……你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你現在高几了?你說你,天天天天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暑假給你報的補習班,結果呢?成績斷崖式地下滑。你對得起我嗎?!

我們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童文傑的憤怒。在她看來,這些都是“你”,也就是孩子不懂事,不好好學習導致的。所以事件主體是孩子,滿屏的“你資訊”,而自己只落得生氣的份兒。

那麼,童文傑這一長串的“你資訊”表達過後,是否起到了警示孩子的作用呢?顯然並沒有,方一凡一副無奈翻白眼的樣子,感覺像在說,又來了,老生常談。

沒錯,生活中的父母經常這樣這麼說話: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你太不給媽媽省心了,你怎麼能這麼自私,你能不能別給我添亂了……可一頓憤怒過後,換來的大多是,孩子一耳進一耳出。最後的結局就是孩子的問題沒解決,與家長之間的關係還差點破裂。

心理學專家徐浩淵博士這樣形容家長,他們出於愛心教育孩子,最後卻發展出束縛孩子成長的非愛行為。

誠然,愛不是原因,卻是方法。

2.“我資訊”起作用

那麼,既然“你資訊”不奏效,我們來了解奏效的方法——“我資訊”。它是一種表達方式,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孩子配合家長不再取鬧。它的表述格式是這樣的,先描述孩子的行為,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最後說出孩子行為對自己的影響。

舉個例子,比如,媽媽打電話處理工作的事情,這時,孩子過來打擾。媽媽通常會說,你別煩我了,我正在忙著呢。如果用“我資訊”就可以這樣描述,寶貝,媽媽電話時你在旁邊說話,媽媽會比較著急,一方面不能及時把工作處理完,另一方面工作處理不完我就不能陪你玩。

那麼,這句話裡,孩子的行為是,媽媽工作時孩子在旁邊說話。感受是媽媽著急。影響是媽媽不能集中精神工作,也不能陪孩子玩。父母這樣表達以後,孩子會意識到,原來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媽媽的工作。注意,這僅僅是對行為的理解,孩子並不會因此否定自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對事不對人,所以大多孩子會停下來。

美國最具盛名的早教專家斯特娜夫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孩子告訴媽媽想去同學家玩兒,媽媽應允了,但要求她在12:30之前回來。可那天孩子回來的時間比約定時間晚了30分鐘。斯特娜夫人沒有打,也沒有罵孩子,她只是指了一下牆上的鐘。孩子低頭喃喃地說,對不起,媽媽我回來晚了。而吃完飯之後,孩子穿上衣服準備出門,因為那天是禮拜二。斯特娜夫人和孩子每個週二晚上都會出去看電影。這時,斯特娜夫人又指了指牆上的鐘,對孩子說,對不起,孩子,今天來不及了,電影看不成,真是很遺憾。

這位早教專家非常委婉地把“我資訊”告訴給了孩子。行為是孩子沒有按時回家,雖然媽媽沒有用語言表達,但卻用行動告訴了他,也就是指了指牆上的鐘。那麼,由此導致電影沒有看成,這是最直接的影響。感受是媽媽感到有些遺憾,當然,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遺憾的很。這個“我資訊”傳達得非常巧妙,而斯特娜夫人的孩子從那以後,再也沒有遲到過。

中國著名教育專家趙東華曾說過,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不得不說,聰明的父母不僅懂得何時關愛孩子,更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

固然,愛不是套路,卻勝似套路。

3.“我資訊”的陷阱

在了解到“我資訊”的效果後,很多家長迫不及待地用在孩子身上,結果卻不如預期的效果。這是因為,我們急於求成,陷入了溝通的陷阱。

《P.E.T.父母效能訓練》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一位媽媽在學到了“我資訊”的技能之後,看到兒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時,是這麼對孩子說的。寶貝,你用網球拍子打了弟弟的頭,我不喜歡你打弟弟,他會疼的。

這位媽媽確實表達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由於太溫柔了,並沒有起到警示孩子行為的作用。那個孩子並沒有停下打小朋友的手。而“我資訊”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情給大人帶來的感受,包括強烈的感受。

父母可以嘗試這樣說,寶貝,當你打弟弟頭的時候,我嚇得要死。真的特別害怕,我看到一個人傷害一個比他小的孩子的時候,會非常生氣,也很害怕他的小腦袋會流血。

這種緊張的情緒是我們看到孩子打架後最真實的感受,傳遞出來,告訴孩子。這樣孩子才能得到一條非常誠實且準確的資訊,才更明白媽媽對自己行為的害怕、緊張、擔心等,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

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在第一季播出的時候引來了觀眾熱議。爭議最大的是朱雨辰母子。朱雨辰在酒桌上說出了,當年媽媽毅然決然要陪在孩子身邊的理由。是因為有一次朱雨辰做了一桌飯菜,還很好吃。一般媽媽可能都會感動的說,孩子長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結果朱雨辰的媽媽卻說,我真的很慚愧,我這些年都去幹什麼了。言外之意,做飯這事該是媽媽做的,我都沒有做到,很對不起孩子。

不得不說,朱雨辰媽媽這段“我資訊”的描述並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也不是能夠促使孩子配合家長的有效溝通。顯然,媽媽的介入已經很明顯地影響了朱雨辰的感情生活。

所以,我們在使用“我資訊”時,要警惕那些看似描述自己感受,實則要麼感受描述不到位,要麼描述有失偏頗的情況。只有正確使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狄更斯說,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反之亦然。

錯誤的愛,愛得越多,傷得越深。

4.“我資訊”三要素

事實上,陷阱很多,個性化強,我們沒有辦法每個陷阱都提及。那麼,有個簡單的辦法,可以幫我們驗證,“我資訊”表述的精確度。也就是對“我資訊”三要素理解透徹即可。這三個要素分別是行為,感受和影響。

首先說行為。我們要客觀地描述孩子行為。不要告訴孩子,你做錯了,而要告訴他,你沒在約定的12點回來。前者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後者卻沒有這些附加含義,僅僅是陳述事實而已。

再說感受。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描述地是自己的初始感受。比如童文潔在車上對方一凡咆哮這一段。她實際上表達我資訊時,不是說,我很生氣。而是說,我很害怕。因為她真正的初始情緒是擔心孩子蹲班。而後才是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所以,我們需要找到那個影響自己的初始情緒,是什麼事情從一開始就主導了我們的心情。比如在單位被領導批評,回家後孩子把牛奶打翻。被批評否認才是初始情緒。

最後說影響。影響一定要描述得確切且具體,比如說,“因為我沒有辦法給客戶回電話,我可能會失去一筆百萬生意”。要比,“我的工作被耽擱了”,效果好得多。其實,就是孩子對待模糊詞彙的不理解,就好比,你告訴孩子上學要團結同學,他不知道該怎麼做。而如果告訴他,要幫助同學拿凳子,他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所以,對孩子的表達一定要具體明確。

事實上,語言是有魔力的,當我們可以恰當地利用語言為我們所用,不僅可以讓孩子配合,變得“聽話”也可以給家長自己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所羅門曾說,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而孩子的智慧愚昧與否,很多時候取決於父母如何對待孩子。

要知道,世間的愛,沒有一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付出才會看得見結果。當然,這個過程父母也要學會給適當滿足自己的需求。

愛,應該,但不活該!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爸爸媽媽請注意,把對兒子的愛藏起來一半,他可能會更快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