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屬品,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可惜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這點。小孩子長到一兩歲就完全“斷奶”了,可是父母心理上的“斷奶”過程卻會持續多年。
他們以不放心孩子為藉口,全方位無死角地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在孩子成年後也不肯放手,以“一切為孩子好”為由,將孩子所有希望獨立的想法全部否決。
如果不想讓孩子成為社會“巨嬰”,父母就要學會“狐狸法則”,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觀念。
什麼是“狐狸法則”?“狐狸法則”也就是狐狸的生存之道。
在狐狸的世界裡,成年的狐狸是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因此要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否則在物競天擇中就會被無情地淘汰。
這就是大自然中普遍流傳的“狐狸法則”:愛孩子,就要讓他獨立。讓孩子儘早地學會“自己的事情就該自己來做”,這不是殘忍,反而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最大仁慈。
不少新聞中都有這樣的例子。父母為了讓孩子專注於學習,包攬了孩子的一切衣食住行,真正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等到上了高中大學住校後,孩子的所有問題集中暴露了出來:不會洗衣服、不會剝蝦殼,甚至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遭到學校退學。
父母總覺得孩子小,什麼事都可以替他做,等孩子長大了,自然而然就能自己生活了,其實不然。沒有任何一項生活技能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時間慢慢學習積累,讓孩子從一個生活白痴變成一個生存達人,根本就是妄想。
因此,像狐狸一樣及早放手,讓孩子獨立面對世界對孩子的成長更為有利。從心理角度說,“自己動手”也意味著孩子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有能力和自信心。
狐狸法則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好處
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是對孩子的一種真愛,而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則是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最大障礙,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
一項相關的研究也表明: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學習能力也更強。
在調查過程中,當研究人員問及父母“孩子自己的事情總讓家長幫忙,您會怎麼辦”時,在成績優秀的學生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佔比最高,達到43.11%;“有求必應”的佔比最低,僅為2.12%。在孩子專門負責一兩項家務活的家庭裡,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也相對較高。
相比來看,父母所能做的“明智的選擇”並非只有讓孩子把所有時間都用於學習和休息。在持有“學習大於一切,家務不用做”和持有“孩子需要做些家務”兩種觀念的家庭中,前者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遠遠小於後者。
做智慧父母,要學會這樣做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要知道,孩子獨立的人格,才是未來在社會上競爭的根本。如果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為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只會在孩子前行的道路上埋設“定時炸彈”,早晚會讓孩子吃夠苦頭。
第一、父母要做的是,學會及早“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在學校門口,經常看到父母幫孩子拿書包,這種現象從小學到中學、高中甚至大學,都屢見不鮮。而孩子也視之為理所當然,絲毫不覺得父母幫自己拿東西有什麼問題。
事事都替孩子做到位,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面對未知的事物時不敢輕易嘗試,不利於培養孩子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改變教育方式,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受傷害而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相反要儘可能多地給孩子製造嘗試和學習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總結,邁出安全的避風港。
第二、多給孩子鼓勵,適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如果孩子自己穿不好衣服,父母不要急著上手幫忙,告訴孩子你是可以做好的,並指導孩子如何穿才是正確的,這樣遠比直接幫忙更有效。
不過,現在生活中,父母往往對孩子缺乏耐心,只要孩子做得有一點不好就看不過去,忍不住上手幫忙。有些更極端的父母,看孩子做得不好就忍不住發脾氣,對孩子橫加指責,使孩子形成膽小、消極和不自信的心理,其實這是對孩子獨立性的摧毀和打擊。
給孩子時間,讓孩子慢慢成長,父母終究會等到花開的那一刻。
第三、從小事做起,慢慢過渡,擴大獨立範圍。
讓孩子獨立,並不意味著什麼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做。如果交給孩子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
作為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所處的學習階段,給孩子適當的力所能及的事。孩子會走時,可以讓孩子幫忙拿些東西;孩子三四歲時,可以請孩子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孩子上學後,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和房間。
慢慢過渡,一點點完成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切忌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你都為孩子做了哪些本屬於孩子的“分內事”?或者你有什麼更好的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辦法,都可以評論告訴我們。
我是一個萌娃控也是一位高階育兒師,關注兒童心理,一起解讀成長的那些煩惱,如果你在我的文章裡找到了共鳴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注:(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