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據悉,中國剖產率一直穩居世界前列,總人數方面連續好幾年排第一,在某些地區,甚至能達到80%,可以負責任地說,剖腹產已經成為中國女性主要生產方式。

然而,相對於順產,人們對於剖腹產的了解少之又少。在很多人腦海裡,它就是簡單地“打麻醉——劃開肚皮、子宮——取出孩子——縫合傷口”,生一次劃一下,沒太大技術含量,現實真的如此嗎?

剖腹產生娃,剖頭胎和剖二胎有啥區別?過來人的講述看完淚目

這個問題我也諮詢過醫生,倒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弟妹,她跟我的關係非常好,第一胎選擇的就是剖腹產,倒不是不願意,主要是她個子太矮了。

還不到1.60米的身高,加上寶寶個頭較大,懷孕5個月的時候看起來比我8個月還誇張,醫生直言:順產存在風險,希望家屬考慮清楚。

意思都這麼明顯了,誰還敢逼著孕婦順產?不過弟妹倒也是爭氣,第一胎就是男娃,直接堵住我父母嘴,二老一句怨言都沒敢說。

今年上半年,她又懷孕了,之前一直沒慫過的她,這一次顧慮很多。

“聽說二胎還剖產的話,好像很麻煩,而且非常疼,也不知道真的假的?”聽到這話,妹夫表示懷疑,“剖腹產不是打麻醉麼,怎麼會疼?應該跟之前一樣才對。”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諮詢了不少人,醫生笑著表示沒那麼嚴重,可一位過來人的話讓我心裡一驚:

她說自己當初也是二胎剖產,差點疼死過去,首先是手術麻醉量的問題,這個劑量不是家屬定的,全靠醫生理論計算,如果孕媽有抗藥性,那打完麻醉依舊還會有感覺,試想一下,拿刀直接劃開肉,那得有多疼?堪比刮骨療毒。

其次是壓肚子環節,通常來說,二次剖產後子宮收縮都不會太好,需要醫生多次壓肚子,這能將產婦折磨到崩潰。

很明顯,二胎剖產沒大家想得那麼美好。

頭胎剖腹產,二胎必須剖嗎?

既然二胎如此麻煩,有人會說:“那我一胎剖,二胎順好了,一舉兩得。”

專家表示,單從理論角度出發,不是不可以這麼做,但其相當考驗孕媽的身體素質。

通常情況下,醫生都不會允許孕媽這麼玩,很容易出現意外,相對於母體安全,順產帶來的那點優勢,可以說微不足道。

第一胎選擇了剖產,基本宣告下面每一次分娩都是剖產,轉變的概率極小。

媽媽二胎剖產要遭更多罪,原因在這裡

1、“粘連”問題

一胎剖產之後,出現粘連問題的概率為12%-35%,這會給手術醫生帶來很多麻煩,她們需要儘可能避開或者切開這些粘連才能將寶寶取出來。看似簡單,但剖產手術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制的,每多一分鐘,就意味著孕媽面臨的危險多一分,這關係到手術出血以及產後傷口恢復,不容小覷。

此外,研究顯示,如果二胎依舊選擇剖產,出現粘連的概率將飆升至73%,7:10的比例!

2、抗藥性問題

剖腹產最大的優勢就是麻醉,相對於順產的死去活來,孕媽只需要睡一覺就能完成整個分娩流程,輕鬆百倍。

然而,二胎剖產就不同了,有些女性的腹部組織會對麻醉藥形成抗藥性,醫生只用的劑量並不能將其完全麻醉。可為了胎兒的安全,麻醉藥又不能肆意加量,在清醒狀態下劃開肚皮,光想想都覺得恐怖,簡直是酷刑!

3、母體身體恢復問題

相對於一胎時的年輕,二胎媽媽大多在30歲之後,原本剖腹產就比順產恢復慢,再碰上日益下滑的身體素質,她們要遭的罪明顯要更多。

大家千萬別覺得剖腹產很簡單,醫院每天十幾場甚至幾十場,它大小也算是一個手術,需要開膛破肚,與其它大手術相比,基礎要求與副作用一樣不少。

尤其是40歲之後再生二胎的媽媽,基本只能剖產,以她們那時候的身體條件,生一次起碼少活5年!

不是逼著各位孕媽選擇順產,只不過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大家一句:有選擇的情況下,寧願分娩吃點苦,也別日後受折磨。

寶媽們,你們有遭遇過二次剖腹產嗎?是什麼感覺分享下你的感受吧,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丈夫起夜發現寶寶“大”字形睡覺,怒斥妻子照顧不周,被懟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