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家有一個很調皮的小男孩兒,每次孩子做錯了事情鄰居都會揍他一頓。鄰居從來都不和孩子說錯在哪裡了,所以揍了以後孩子還是會犯一樣的錯誤,鄰居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他家孩子在學校的時候總是愛欺負小朋友,只要不順心就會打其他人。這天,孩子在幼兒園因為爭搶玩具,把一個小朋友的鼻子打破了。於是鄰居就被叫到了幼兒園,最後又是賠醫藥費、又是道歉,終於把這件事情處理好了。在回家路上,鄰居對著孩子又是一陣數落,孩子哭著打了鄰居的腿,鄰居頓時驚住了。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急躁,遇到事情總是喜歡用粗暴的方法去解決。這樣的處理辦法往往會帶來一些比較嚴重的後果,然後又給家長添很多麻煩。不過孩子的各種行為都和家長平時的教育有關,當孩子有打人行為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找出原因,才能幫助孩子改正。
▊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打家長”這個行為?
①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平時就喜歡用粗暴的行為解決問題。
現在家裡都一個孩子,可能父母不會打孩子,但是和伴侶之間相處的時候就會出現打罵的行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極強的,他的性格和行為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當父母出現打人行為的時候,孩子也會觀察到,並且下意識地學習。天天接受這種不好的影響自然也能學會父母衝動、粗暴的處理問題辦法,所以才會形成愛動手的壞習慣。
②孩子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會用行動表達情緒。
有一些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並不是很強,所以在遇到著急的事情時,總愛用行動去表達意思。可能他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遇到這樣的行為家長要科學引導,以免造成以後不良的後果。
每個孩子在三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打人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並不是孩子有意的。這個時候他們不會準確的判斷問題,一般是因為孩子發脾氣才會出現的行為。
④孩子有目的的打人,只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打父母的時候,孩子內心知道父母是最親近的人,和父母相處的時候比較有安全感,所以就算打父母也不會有什麼危險。當孩子想要得到一件東西的時候,孩子會用打人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達到最後的目的。
總體來說打人的行為有時是無意識的,但是有時候也是有意識的。一般5歲過後的孩子還是出現打人的行為,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家長應該明白孩子當時的情緒,順利的幫助他排解這些不良情緒。
▊ 當孩子打家長可能是出於什麼心理?
①心情急躁的時候,容易出現打人的現象。
有些孩子脾氣比較急,所以遇到事情一般都喜歡出現暴躁的行為。
例如,在玩耍的時候兩個小孩搶玩具,然後脾氣急的孩子就會動手。這只是因為他們不會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出現打人的行為也是他獨特的表達方式。他想用這種最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現在的心情,只能說孩子用錯了表達方法。
②模仿家長或者媒體上學習平時的行為。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分清好壞,只要他覺得好奇、感興趣的東西都會去學習。有時候打人是因為看到了父母或者媒體上宣傳的動作,孩子覺得這樣的動作有趣,所以會去模仿。他們在打人的時候一般會覺得很好玩,並不是故意想傷害別人。
③因為缺少父母平時的關心和愛護,內心比較缺乏安全感,打人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重視。有些父母工作過於忙碌,所以會疏於對孩子的管教。有些父母可能一年只會見孩子幾次,有些孩子會用感人的行為換取父母更多的關注。他們只想讓父母多關心一點,過激的行為也只是為了換取更多的愛。遇到問題的時候由於內心沒有安全感,所以也容易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
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他們不會有意的去傷害別人。只是因為平時家長的教育有問題,所以才會導致打人的行為出現。想要幫孩子改掉大人的習慣,只有從自身找問題才能更好的幫助他們。
▊ 家長該如何從自身入手,幫助孩子改正?
①樹立榜樣的作用,和家庭成員相處的時候不出現粗暴的行為。
有些父母結婚之後,會因為一些小事情感情出現問題,會三天兩頭的就吵一次架。這樣的環境容易造成打人行為的出現,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就需要從自身出發。遇到問題的時候夫妻雙方要理智的坐下來溝通,用冷靜的方式處理雙方的問題。
②和孩子多溝通了解他的內心想法。
父母工作忙也不要疏忽了對孩子的關心,他只有在父母雙方的關愛下才能夠真心健康的成長。溝通的過程中,父母也會明白孩子的需求,如果發現有違背原則的需求就應該和孩子講清楚。這樣也能夠告訴他行為處事的一些原則,以後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了。
大多數家長都喜歡包辦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在安排好所有制的時候,只需要孩子去按照要求做。時間久了孩子自然會出現逆反心理,有時候還會用打人咬人這種粗暴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不妨給他一些空間,小事情可以讓孩子做主。注意不要用強制命令的口氣和孩子講話,學會平等尊重的與孩子交流。
出現打人行為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先自我反思。不要急著責罵孩子,因為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能培養孩子溫和的性格,家長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