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Hi,大家好~

還記得小時候經常玩的一種遊戲嗎?

像個大人一樣,拿著勺子給洋娃娃餵食物;

蹲在路邊,把土當飯,樹葉當菜,像個小廚師一樣學做飯;

一個小朋友當爸爸,一個小朋友當媽媽,另一個小朋友當嬰兒……

是的,這就是我們兒時經常玩的遊戲“過家家”,這個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遊戲,其實裡面有大學問。

美國最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

世界上最好的智力開發遊戲有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紙板箱、一盒橡皮泥和兩個小時的遊戲時間,而最糟糕的卻可能是電視。

約翰·梅迪納鼓勵孩子多玩“過家家”,他認為,讓孩子玩益智玩具不如經常讓他們玩“過家家”。

被譽為心智工具的遊戲:過家家

列夫·維果茨基是俄國著名心理學家、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創始人,在他那個時代,研究“過家家”的心裡學家可不多,他認為:

真正有效的玩耍就是成熟角色的扮演,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過家家”,根據5歲以下兒童在過家家時體現出的想象力能夠更好地預測他們將來的學習成績,包括語文、數學,這是因為此類活動能讓孩子學習如何調節自己的社交行為。

他這個突破性研究成果,得到了眾多科學家的認可。

“過家家”是孩子能夠體驗的限制性最強的活動,經常玩“過家家”的孩子更善於控制衝動。

孩子要扮演廚師,要扮演醫生,要和其他小朋友協調關係,這些任務對智力的要求很高,其實可以說成是執行能力。

根據腦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的研究:與智商相比,執行能力高的孩子,將來的學習成績會更好。

平時收到的快遞盒子、礦泉水瓶,改造一下就能“製造”出很多“過家家”的場景,給孩子約上三五個好友,扮演消防員、廚師、船長……保證讓他們高高興興玩一下午。

玩“過家家”,培養精細運動,發展智力

過家家的意識,可能會於18-24個月之間出現,這是寶寶認知發育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個時候寶寶會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比如打電話、打掃衛生、洗碗等等。我們給孩子提供一些道具:勺子、塑料碗、水果、蔬菜等,讓他照顧布娃娃。

這些行為都可以培養孩子的精細動作,精細動作指的是憑藉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群完成的動作,例如“抓、捏、拍、擰、撕”等,總之手上的動作大都是精細的,甚至,腳尖、面部這些細小肌肉的動作都可以統稱為精細動作。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

“精細運動能力很重要”,科學家告訴我們,負責控制手部動作的是大腦的最高區域——皮層的條形區,這一區域橫跨了整個大腦,手上的動作越細緻,需要呼叫的腦區就越大。所以說精細動作能刺激大腦發育,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大一點的孩子,給他們準備各色粘土,捏出各種小人,給他們取好名字,編故事,想象出各種場景……

小一點的孩子,讓他們給洋娃娃喂水、餵食物,穿衣服……

通過“過家家”,培養孩子情商

在國外,“過家家”被稱為“戲劇”。

1992年,英國把戲劇正式納入幼齡孩子的基礎學習中;2010年,德國規定從小學起,小朋友需要上戲劇表演;2018年哈佛校報表明,有戲劇表演經歷的孩子更受該校的歡迎。

因為“過家家”能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早期的兄妹姐妹家庭經驗有助於兒童發展社交,但現代的核心家庭,家中的同伴相處近乎沒有,孩子成為萬千寵愛,慣於受照顧和被遷就,所以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和一對一管教方法就直接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的發展。

伊恩.萊斯利說,世界的有趣程度,取決於你觀察它的角度。學習的有趣程度,取決於你學習的方式。

只要有心,任何看起來很難解決的事情,都可以用趣味化的方式去實現,讓孩子在“過家家”中學習人際互動,就是最好一種教育方式。

規定明確的就寢時間規定明

孩子不聽話,用“過家家”

角色互換來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過家家”的應用非常多,還可以讓孩子“感同身受”,潛移默化的教育一下叛逆的、不聽話的孩子。

比如孩子不愛吃飯、不愛睡覺、不愛看書,不愛寫作業……

讓孩子扮演爸爸或者媽媽,家長則扮演寶寶。

“家長”做好飯,喊“寶寶”來吃飯,可是“寶寶”說:我不吃,就不吃。

“家長”要出去逛超市,讓“寶寶”穿衣服,可是“寶寶”總是磨磨蹭蹭的,動動哪裡,又玩玩這裡,就是不穿衣服。

“寶寶”給“家長”出各種難題,看看“家長”是怎麼應對的,這絕對是親子之間一個特別有愛的遊戲,孩子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哎呀,原來我不聽爸爸媽媽話的時候是這個樣子啊。

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景,沒準他的小腦瓜裡就能自己悟明白很多道理,有更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的思維依賴於興趣與活動,而不是興趣與活動依賴於思維。

“過家家”這個看似普通的遊戲,贏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的喜愛,不止中國,全世界兒童都很熱衷於玩它。

孩子玩益智玩具可能只能持續一個小時,但是“過家家”則不同,這大概就是因為“過家家”在社交和與人互通上表現出來的特性,讓孩子體驗到了別樣的樂趣。

約翰·梅迪納就說:讓孩子感到快樂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擁有好朋友。

孩子和父母或小朋友,一起玩“過家家”的快樂和收穫,真的太多了,假期有空記得陪孩子一起玩啊。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乳牙黑了,要不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