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媽媽出現了苦惱:自己的女兒嬌嬌,長得可愛,性格乖巧,作業總是寫得工工整整,在學校成績也不錯,按理說挺討老師喜歡的。但前段時間老師來家訪的時候點出了嬌嬌身上的問題——太過於害羞,做什麼事情都不敢出頭,總是害怕出醜。
為了改善嬌嬌"非常害羞"的缺點,老師說明天上課會出個簡單的問題,希望嬌嬌能夠舉手回答,嬌嬌也答應了。但第二天孩子放學回來說自己沒有舉手,原因是害怕自己說不好讓同學嘲笑。嬌嬌因為違背與老師的約定感到自責,嬌嬌媽媽也感到擔憂。
一般來說,像嬌嬌這樣的孩子大多都是活潑天真的,嬌嬌為什麼總是如此害怕出醜?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嬌嬌變成這樣?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解決孩子"總怕出醜被嘲笑"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總是怕出醜被嘲笑?家長急於糾正,方式不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懂得了許多人情世故,而"害怕出醜被嘲笑"則是他們進行自我保護的自然警惕行為。當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而惹得他人發笑時,孩子會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情在其他人眼中很"傻",會因羞愧而臉紅心慌。
與之相比,年齡小的孩子沒有這種意識,所以大人們發笑,孩子也會隨著開心,並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出醜"的事情,因此也不在乎別人的"嘲笑"。
有的家長不懂這一點,他們將孩子的膽怯害羞,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當做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缺陷,急於糾正,但又方法不當。
家長們喜歡強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現自己,當孩子不肯表現的時候,又當著他人的面說孩子膽小。這樣不但不能糾正孩子的膽小怕羞,反而會加重孩子的內心負擔,使孩子更加生怕在眾人面前展現,更加希望將自己埋在眾人中。
家長總是被否定孩子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訓自己的小孩,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孩子總是被否定,久而久之,便開始對自己信心不足,對自己各個方面都做出較低的評價,喜歡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做任何事情都謹小慎微,漸漸地就發展成為自卑的人格,表現在外部的就是膽小、害羞、沉默寡言。
家長或老師以為競爭教育能使孩子學習更上進,更有動力,實際上是挫傷了孩子表現自己的積極性,使得孩子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來越自卑,所以"總怕出醜被嘲笑"。
家長過於嚴厲的教育
有一個12歲的小女孩,平時上課很認真,但考試成績總是不太理想。原因是她的父母在每次考試都給她定出成績標準,達不到標準就要懲罰,使得心思敏感的孩子出現了考試焦慮症。小女孩開朗的性格也漸漸變得內向,從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
父母過於嚴格的教育,會讓原本就拘束的孩子在做一些事情時顧慮太多,甚至放棄自己的決定。長期在高壓環境下生長的孩子,會產生心理上的陰影,甚至會出現心理障礙,容易使孩子產生極端性格,要麼過於叛逆,要麼過於軟弱,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因此,孩子總怕出醜被嘲笑或過度害羞與家長過於嚴厲的教育不無關係。
讓孩子懂得"焦點效應",問題便迎刃而解首先我們要弄懂什麼是"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意味著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焦點效應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體驗,這種心理狀態讓我們過度關注自我,過分在意聚會或者工作集會時周圍人們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舉個例子,和初次見面的人一起用餐,你不小心把酒杯打翻,或者在夾菜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該送到嘴裡的菜意外地掉在桌上。此時,你是否會覺得尷尬?覺得別人都在看你的笑話?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使不那麼強烈也會覺得不好意思,接下來你的一舉一動就會變得小心翼翼。這是很正常的表現,因為我們總想給初次見面的人留個好印象。
有個朋友每次出門前都要花好長的時間在挑選衣服上,她覺得她一走出去,街上的人都會注視她,所以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這麼緊張。心理學家基洛維奇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康奈爾大學的學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後進入教室,穿T恤的學生事先估計會有大約一半的同學注意到他的T恤。但是,最後的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這一點。
這個實驗說明,我們總認為別人對我們會倍加註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其實我們(不是公眾人物的情況下)並不是那麼受人關注。因此你夾菜時的失誤或許根本就沒有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人們也是不假思索地就過去了。
讓孩子懂得"焦點效應",實際上就是在告訴他們,其實別人並非自己想象的那樣在意你的言行舉止的,你完全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那麼"焦點效應"要如何運用在孩子身上?給孩子介紹"焦點效應",回憶最為出醜事件曾經有個孩子上舞臺表演,因為太過於緊張導致小便失禁,這個孩子因為這件事情而抬不起頭,性格變得極其內向,因為她總覺得周圍的人都在嘲笑她,都在議論她在舞臺上"尿褲子"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心境也逐漸變得闊達,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她開玩笑地說起了這件事情,但令她驚訝的是,當年在場的同學沒有一個人記得這回事,彷彿這件事情是她憑空編造似的。
很多時候,孩子對自己過分關注,並以此聯想到別人也會如此關注自己。這是一種自我焦點效應在作怪,總覺得自己是人們視線的焦點,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受著監控,這樣就會讓孩子產生社交恐懼。
因此作為家長首先應該讓孩子懂得"焦點效應"的原理,讓孩子回憶一件最為深刻的出醜事假,然後去詢問當場的人記不記得。這樣孩子便會明白自己總怕出醜被人嘲笑,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同時也有效減輕了孩子內心得恐懼感。
對他人的評價"取其精華,去除糟粕"
"焦點效應"就意味著,人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針對他人說出的評價往往顯得並不那麼嚴謹。但有些孩子自尊心很強,對他人負面的評價十分較真,一個人漫不經心的一句"你寫的字真難看",會讓孩子長時間耿耿於懷,難以釋然。
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幫助孩子認清評價分主觀與客觀兩種,主觀的評價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會因個人的好惡而做出偏頗的評價。
一個人說另一個人寫的字難看,也許是他不喜歡這種字型,就如同很多人對"狂草"這種藝術欣賞不來,便下意識地認為字寫得難看。
當然,也有孩子寫的字確實不工整的情況出現,因此家長要讓孩子懂得對他人的評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接受有意義的評價,對故意為之的惡意評價置之不理。
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很多孩子總怕自己會出醜,除了自我焦點效應在作怪,還因為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夠成功。但渴望成功是每個人的心理需要,兒童對這種需要更加強烈,當他們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好處與愉悅時,對成功的慾望也會越來越大,學會也會更加上進,更加大方地展現自己的才能。
因此家長要多給孩子製造成功的體驗,讓孩子懂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