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週末到閨蜜家玩,進門的時候閨蜜讓她4歲的女兒喊阿姨,孩子抱著媽媽的大腿躲在媽媽身後,探出頭來望著我,但就是不開口喊阿姨。

閨蜜說:“乖,快喊阿姨。”孩子依然無動於衷,就一直愣愣的望著我。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快叫阿姨啊。”孩子竟然直接低著頭跑走了。

閨蜜抱怨道:“女兒小的時候挺好的,讓她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最近不知道怎麼了,越來越不聽話。

見人不知道打招呼,也變得越來越害羞,都不願跟大人溝通了。”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媽媽跟我說過這個問題,每逢過年過節,跟家人朋友相聚,最發愁的就是讓孩子打招呼。

怎麼說都不聽,最後逼急了就哭,或者直接跑開,要不就說“我不叫”,讓家長感覺特別沒面子。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打招呼

美國教育家查爾斯曾經做過實驗,平均年齡為8.6歲的孩子在跟人打招呼的時候,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會有意或無意的後退。

這其實並不能說是孩子不懂禮貌,科學證明在和陌生人打招呼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的訊號,形成自我保護的潛意識性的動作。

在不同的孩子身上,這種潛意識的動作會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和孩子先天的性格和家長的教育以及孩子的生長環境都有很大的關係。

有些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帶著去見形形色色的人,這些孩子相對來說就會更容易適應與不同的人打招呼的習慣。

還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外向,對人很熱情,喜歡和不同的人交流,這樣的孩子不需要爸爸媽媽教就會自己主動與人打招呼。

但是對於不具備這些條件的孩子,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可能是因為孩子比較內向,也可能是孩子害怕自己會出錯。

還可能是因為父母自己沒有與人打招呼的習慣,孩子耳濡目染,不知道打招呼的意義是什麼,也就不會主動跟人打招呼。

父母要怎麼樣才能讓他們跟人主動打招呼呢,很多父母都是直接粗暴的逼迫孩子去跟人打招呼,這樣的做法其實會傷害到孩子。

逼迫孩子打招呼會傷害孩子

家長硬是逼迫孩子打招呼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良影響,孩子會更容易患社交恐懼症。

如果孩子比較內向,見人不敢說話,很緊張,家長總是批評孩子,甚至有些家長會當著大家的面批評孩子。

這樣做會導致孩子更加害怕與不熟悉的人見面,跟人打招呼就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有些孩子再次見到父母認識的熟人,可能還會躲著走以避免打招呼。

等孩子長大,可能還是依然不會主動跟人打招呼,不會交朋友與人交流,不喜歡社交,不參加聚會,因為感覺恐懼。

有些家長甚至還會給孩子貼一些負面的標籤。

比如“不懂事”,“不懂禮貌”,“沒教養”,“內向”等這些標籤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容易讓孩子陷入到這些負面角色裡。

父母的言行舉止在傳遞信任和愛的同時,也可能會傳遞鄙視和失望。

孩子會從爸爸媽媽的言行舉止當中得知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將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

《兒童行為心理學》中這樣寫道:“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禁錮到負面角色裡,會引導孩子朝負面標籤的方向發展。”

所以,負面標籤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感受,還會影響孩子往後的行為發展模式。

孩子不打招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 給孩子鼓勵和耐心,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成長是一天天慢慢變化著的,父母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對於成年人來說可能是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跨越。

不管內心感到多麼著急生氣都不要責罵孩子,可以告訴孩子“慢慢來,沒關係的”,耐心鼓勵和引導孩子。

當孩子躲在身後不打招呼的時候,可以嘗試先讓孩子消除陌生感。

告訴他,“這位阿姨是媽媽很好的好朋友,她也會是你的好朋友呢,如果你想跟她做朋友,先打個招呼好不好呀?”

如果孩子還是不想打招呼,可以鼓勵他“那就和阿姨點個頭好不好?”

當孩子認同了這個方式,父母要立馬鼓勵孩子“寶貝太棒了,都能和阿姨點頭了,再和阿姨握個手好不好?”

“寶貝多了個新的好朋友,開不開心?”孩子會很開心,通過鼓勵引導的方式慢慢消除孩子對他人的陌生感。

2. 帶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儘管有些性格是天生的,但是作為父母,還是要多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儘可能多的接觸不同的人。

比如在父母自己參加社會活動的時候可以帶上孩子一起,讓孩子接觸不同的叔叔阿姨,讓孩子覺得跟人打招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父母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很強,父母跟大家友好的打招呼,孩子也會慢慢會跟人友好的問候的。

父母也可以約其他的家長一起出去郊遊玩耍,既能夠培養親子關係,也能夠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開朗的性格。

其實只要父母有耐心,多帶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慢慢鼓勵和引導孩子,孩子都會變得果敢大方。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女人的痛女人懂:孕媽地鐵上“漏尿”被嘲笑,大媽霸氣回懟,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