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家庭中,大多都會出現這樣一種句式。
“別再看電視了,都幾點了!”
“別再吃零食了,待會兒吃不吃飯了?”
“別再玩了,作業做完了嗎?”
……
然而,這些話的背後,卻往往事與願違。
不讓看電視,孩子卻非要看電視。說了別吃零食,他的嘴卻一刻不停,結果到最後果然吃不下飯了。不許他再玩了,但他還是磨磨蹭蹭就是不願意寫作業。
於是家長開始罵孩子不聽話,覺得他難以管教。
不過這種現象卻讓我想起了一個定律——“墨菲定律”。
所謂墨菲定律的根本內容就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趨勢,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似乎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結果卻總往家長不想要的方向去發展。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要解釋這個現象,我們首先來看一個實驗:白熊實驗。
這個實驗的起初,是小托爾斯泰的哥哥在出門前要求他不許再想白熊。但是當他回來後,卻發現小托爾斯泰被滿腦子的白熊困擾的不輕。
後來,哈佛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重新做了這個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當要求學生不許想白熊時,他們卻總是會在腦海中想起白熊。
這個實驗裡,是不是有兩個字非常熟悉?沒錯,就是“不許”。這些實驗跟文章開頭教訓孩子時的句式十分相似,都是他們運用了“不許”、“別做”這一類的詞語。
基於這個情況,斯坦福神經學教授菲利普戈爾定透過掃描人類大腦,發現了當他們要求壓抑自己的恐慌感受時,大腦中代表恐慌的應激區域會顯得異常活躍。
大家知道,大腦通常在執行任務時會經過兩道程式:找到目標,執行指令。
而當它執行類似於“不要想白熊”的指令時,它需要先在腦海中不斷地搜尋白熊這個目標。但是你的大腦沒找到白熊,就這樣一直搜尋下去,執行這個指令就遲遲沒下。這就好比程式卡了bug,一直停留在搜尋介面,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執行。
所以,你明知道玩手機浪費時間,卻還是不由自主地刷著手機;你明知道現在應該馬上睡著,卻因為害怕失眠,而不斷重複害怕的過程,最後直至失眠。
這不是什麼玄而又玄的過程,只是由於你過度擔憂某種事情。雖然你清晰地認識到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你的心理暗示卻一步步將你領向那條路。
這種管教孩子的方式,無疑是摧毀了他的自控力。讓他一邊厭棄自己,一邊卻又不由自主地沉迷父母不想讓他做的事情。
想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你應該將句式換成以下這種:
“寶貝,你得睡覺了,現在已經10點了。”
“寶貝,你得停下吃零食了,待會兒要吃飯了。”
“現在,你需要去做作業了。”
……
直接告訴他應該怎麼去做,比強調他不應該怎麼做,效果要好的多。否則,他會因為恐慌,而不由自主地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