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抱怨帶娃的艱辛?
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寶寶不會說話,無法和家長進行交流。
所以他是渴了、餓了還是尿了,都只能透過哭聲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然而,寶寶的哭聲那麼多,家長又如何分辨到底哪個是哪個呢?
這樣一來,自然就加大了帶娃的困難程度。
但別看寶寶咿咿呀呀的,好像什麼都不懂。
實際上他心裡門清,在很早的時候就能夠聽懂媽媽的話了!
![](http://timg.juduo.cc/2021/01/8435f83114b641078c965a353640d55a.jpg)
女士的女兒已經快一週歲了,不過寶寶平時只能發出幾個簡單的音節,還不會說話。
有一次,張女士正在晾衣服,將寶寶放在客廳鋪著爬墊的地方,但沒想到一個沒看到,寶寶就爬到了牆壁旁邊,並伸出手要去觸控開關。
剛好扭頭看到這一幕的張女士嚇的腿都軟了,下意識地大喊:“別碰!”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寶寶竟然真的停下了動作,還轉過頭笑嘻嘻地看著媽媽,還伸出手要抱抱。
張女士鬆了一口氣,過去一把抱住寶寶。
![](http://timg.juduo.cc/2021/01/c3257bd49c38448eae8e3fce349648a2.jpg)
不過她心裡也驚訝:難道寶寶這麼小就能聽懂她說話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問,那就是每次爸爸媽媽在和她互動的時候,他總能給出相應的反應。
比如:跟孩子點點臉,說:“親一口就給你喝奶。”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啵上一口。
但是平時,看他哭了尿了只會咿咿呀呀,讓人著實看不懂他到底懂事了沒有。
實際上,經過研究發現:7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有了基礎的感知能力。
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他就差不多已經能夠聽懂爸爸媽媽一些簡單的指令。
![](http://timg.juduo.cc/2021/01/9139a50297134278b990fa003a61311c.jpg)
通常來講,寶寶在3-4個月大的時候,就會對身邊不同人的聲音產生記憶。
是以,他們能夠分辨的出陌生的聲音和親近之人的聲音。
尤其是對媽媽的聲音,他們都相當敏感,反應會更加強烈。
而到4-7個月的時候,寶寶就能夠對聲音發源地產生興趣,並將頭轉到那個地方,好奇地看著。
等到了7個月的時候,他就能分辨一些簡單的語言和動作代表著什麼,並對此做出正確的反應了。
![](http://timg.juduo.cc/2021/01/33bbf5c8797c455c8dcf2d2071af58bc.jpg)
到10個月的時候,寶寶就能夠對自己的名字產生反應。比如:媽媽在喊他名字時,他會做出應答,甚至少數嬰兒,已經能夠清晰地喊出“媽”、“爸”這樣簡單的音節。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讓他更早地懂事呢?
嬰兒早期學會吃飯、說話,實際上都依靠模仿的本能。
有了模板,他才能去模仿,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不同的本領。
是以,想要寶寶快點懂事,爸爸媽媽應該經常要和他聊聊天。
![](http://timg.juduo.cc/2021/01/0526e150371149948866efc3246b49ff.jpg)
當然,聊天的方式最好不要一上來就很複雜,簡單一點,他才能聽得懂。比如:多叫他的乳名,教他認人、叫人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和他聊天的時候,最好跟他使用普通話,不要說那種晦澀難懂的方言或者不規範的語言。這會讓他在學說話的過程中造成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