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她的女兒瑤瑤在家裡面就是公認的“刺蝟女孩”,平日裡一不開心就手腳並用地對人踢打,別看小小女孩個頭不大、踢打人的力度卻使足了勁,平時在家裡面也是“惹不得”的暴脾氣主兒,就連開個玩笑都能耍橫半天,在朋友以及家人的眼裡瑤瑤就像是刺蝟一樣逢人就扎。
尤其是在孩子沒有上學之前,讓朋友最憂心的問題就是瑤瑤的社交情況,甚至還擔心瑤瑤在幼兒園會因為不合群而被孤立,但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瑤瑤上幼兒園之後的一個月、兩個月、半年,一直都是相安無事地早送晚接,讓朋友比較吃醋的是瑤瑤和老師之間的親密,如早上見面飛奔到老師身邊說“老師好”,下午離園的時候偶爾還會親親老師的額頭告別……
這種久違的“溫柔”打破了朋友的認知,原來離家之後“刺蝟女孩”瑤瑤也有溫柔的一面,實際上,在現實教育裡像瑤瑤這種把溫柔、體貼留給別人的孩子有很多,他們在家裡面就像是刺蝟一樣讓人無法靠近,離家之後卻是平易近人的另一副面孔,可能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溫柔感到難以琢磨,實際上形成這種雙面性格的原因還是出在教育方面。
比如,以下幾種常見但影響又甚遠的教育方式:
1、 溺愛下的得寸進尺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跟著順時提高,與此同時提高的教育水平包括育兒理念,在以前的養兒育女裡只要孩子們吃飽穿暖就是享福,再看看現在吃飽穿暖已經是基礎需求,很多刺蝟孩子的背後都是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影響,當孩子說要洋娃娃、家長奔三五個超市也要買的滿足下,給孩子展現的就是無所憂、無所恐懼的心態。
這類孩子往往在家裡面是掌上明珠的待遇,遇到得不到東西就撒潑打滾、但到了外界就會學乖,因為他們知道外界的老師包括同學都不會因為哭鬧而讓步,別看溺愛下的孩子在家裡面無所畏懼,在外界往往吃虧了還要悄悄地咽肚子裡,如果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好社交關係對其心理也有著較大的陰影。
2、起跑線的自由圈禁
回顧新式的育兒觀念,如果說溺愛是常見、那麼起跑線就是常態了,尤其是在優勝劣汰環境明顯化的趨勢裡,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彷彿就沒有了未來,正所謂執念有多深、堅持的路上就有多疲憊,這是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是獨立的個體存在,他們不可能事事都根據父母的安排而行走,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家庭教育往往讓孩子更負累。
確切地說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理念裡,孩子心繫的卻不是聖賢書、而是讓人上癮的貪玩心,貪玩心是每個孩子性格下的深層寫照,但一個心繫貪玩而茶飯不思的孩子絕對是受“你只要讀好書,一切都不用你操心”的嬌貴觀念影響,家長們也側方位給孩子們提供了貪玩的時間與空間,這是因為學習大多數居位為枯燥乏味,
學習的獨居下就像是關在籠子裡的小鳥一樣渴望自由,以至於在家裡面是圈禁的生活、在外界展現的才是內心最真實的模樣,面對起跑線上自由圈固所展現的雙面性格孩子,家長們能給的就是慢慢放手給孩子自由的學習狀態,信任孩子比包容甚至給孩子安排很多起跑線補習班要更有價值。
3、缺愛下的“性格包裝”
可能一說起“刺蝟孩子”大部分家長想到的不是溺愛、就是期盼過高,實際上除了這兩樣之外還有種叫做缺愛的“性格包裝”,這類缺愛的孩子也有著雙面性格,他們因為缺愛更渴望愛,以至於在家裡面會不斷訴求愛的掌控,但孩子往往體現的掌控都在如何引起父母的關注,比如不斷闖禍、和父母唱反調等等。
孩子會把安全感的掌控體現在闖禍方面,主要是源自於對父母的底線掌控,而外界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往往摻雜著更多的不確定情感,以至於在外界所表現的性格是“包裝”出來的,他們會為了安全感去討好別人以高情商的社交能力換取自身的安全感,也就是說缺愛下的孩子在家裡面體現的是真實的情感訴求,在外界體現的卻是人性情感的缺愛寄託,他們渴望得到更多愛才會小心翼翼地行走。
面對缺愛下的雙重性格孩子,作為家長一定要多一些傾聽、理解和關愛,尤其是孩子在某一件事情鑽牛角尖的時候更要耐著性子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多瞭解瞭解孩子為什麼如此執拗只要家長們懂得、學會發現,相信親子關係自然而然就良好而有感的真實而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