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天韜韜爸爸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影片,一位新疆媽媽因為不想女兒吃太多棉花糖,騙她“棉花糖要洗乾淨再吃”,女兒乖巧地照做了,結果當然是棉花糖打水漂,一去不回了,可愛的小女孩當場大哭了起來。網友們紛紛表示笑尿了,但是也馬上有部分網友表示這樣欺騙孩子,搞不好孩子以後什麼都不洗了!更有育兒工作者表示這樣會傷害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看似好笑,實則非常不好。

那麼到底應不應該對孩子說這型別的善意的謊言呢?韜韜爸爸的觀點是,可以,但是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人活在社會中,想完全不說謊是很難辦到的,哪怕面對著我們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迫不得已要用上一些善意的謊言。但可以不代表肆無忌憚毫無技巧,韜韜爸爸今天就和大家深入介紹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有些謊言作用很大,我們可以說。比如親人去世了,如果我們直接和孩子講出事實,對孩子的刺激可能會非常大。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時間去緩衝,比如和孩子說“奶奶去旅遊了,我們現在見不到奶奶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謊言只是一個緩衝,我們不能永遠瞞著孩子。等到孩子慢慢習慣了沒有奶奶的生活了,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和他解釋明白的。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瞞著孩子,還在於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真相,孩子很容易產生一種“奶奶不要我了”的心理,對於孩子的成長也非常不利。

第二:有些謊言可以變成事實。比如孩子學習不好,孩子比賽輸了等等,我們當然應該告訴他,你表現得其實不差,你也很聰明,你只是不夠努力不夠細心而已。這型別的謊言之所以可以使用,是因為這些謊言大多不容易被發現;其次,這些謊言往往有積極的心理影響,說著說著,孩子可能就真的變聰明變優秀了。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有的善意,只是你覺得善意。這一點很重要,家長們往往總是抱著一個“我是為你好”的心態,幾乎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認為對孩子是善意的。然而,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卻並不善意。像上面這個影片中的孩子,她難道能理解媽媽的良苦用心嗎?不能,如果可以,媽媽直接講道理就行了何必騙她去洗棉花糖呢!那麼這件事情在孩子的心中就會變成一個“惡劣的欺騙”,而且事後還“找藉口”!其實確實不提倡這樣做。

第四:年齡不一樣,影響完全不一樣。聞名世界的兒童心理學教授皮亞傑提到,兒童的道德認知有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2-4歲,屬於前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道德概念,既不道德,也不非道德,完全本能而為;第二個階段,是他律階段5-7歲,這個時期的孩子知道了道德概念,但認為道德的標準是權威判斷的(可能是家長可能是老師),他們只根據後果來考慮事情,不會認為應該主動遵循道德。第三個階段是自律階段8-11歲,這個階段他開始意識到即使沒有懲罰也應該自我要求遵守道德,並且嘗試去限制自己的不道德行為。

大家看明白了嗎?當孩子處於他律階段的時候,家長總是告訴他不應該撒謊,而他會根據撒謊後會不會被懲罰作為他要不要撒謊的標準,如果在這個階段他卻看到家長總是撒謊卻沒有後果,他就會更加確立只要沒有人能執行正義,撒謊就沒有問題的這個概念!而當孩子在自律階段的時候,儘管這種影響降低了,但是卻會傷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甚至降低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所以,大家如果以後想對孩子說一些善意的謊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上面提到這4個要點,問問自己,是不是必須說謊,孩子會不會發現?如果孩子發現了,我們儘可能要和孩子道歉,再作出一些自我懲罰。這樣的話,既能降低對孩子心理的影響,又能達到我們的目的!你們平時會經常騙孩子嗎?還是堅決做一個誠信的榜樣呢?留言和我分享一下吧!

#育兒有招##0-6歲育兒經#

49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孕期補什麼,孩子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