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Photo by Abigail Keenan on Unsplash

​簡簡周 / 文

1

我小時候生活在爸爸的單位大院,整個小區裡,大人們都是同事、熟人,孩子們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

這給了我很多和同齡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

每到傍晚,剛吃過晚飯,小夥伴們就到樓下喊我的名字,我一邊答應著,一邊飛快地跑下樓去。現在想來,那真的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沒有大人在旁邊守著,我們每次都能玩得特別痛快,而且遊戲的點子也從來沒有枯竭過,有跳皮筋、抓石子、“打死救活”這樣的傳統遊戲,還有很多自編劇本的玩法,比如,仙女大戰老妖,等等。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還把過家家玩出了新高度,不僅創造出流通貨幣,還有各種職業身份,雖然沒有明確地約定規則,但這個想象出來的世界執行得井井有條。那時候,我和我的夥伴們不過7、8歲。

相比之下,現在的孩子們確實少了很多這樣自由玩耍的樂趣。

一方面是環境不允許,車多人雜的,誰也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在外面瞎跑,另一方面,在多數成年人眼裡,小孩子愛玩的這些遊戲都是“不務正業”。

也不是不能玩,但要玩得有價值,比如,通過玩遊戲能比別的小孩多學了幾道數學題,或是多會了幾個英語表達,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傻玩傻樂。

還有些父母是壓根就不讓孩子玩的。

我認識一位媽媽,孩子還沒上幼兒園,她就開始為他安排各種各樣的班了。

當其他同齡的小孩還在公園草地上打滾時,她家孩子已經開始在教室裡學習ABC和各種數字概念了。

她的想法其實很多父母也都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不是天才,那就笨鳥先飛,別人玩的時候,我們在學,等別人開始學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領先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

2

動物行為學家研究發現,越是聰明的物種,其幼崽越會頻繁地相互打鬧、玩追逐遊戲。

因為玩遊戲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東西,促進大腦皮質和海馬體神經元的生長。

這是大腦中負責高階學習能力、記憶力和語言邏輯等複雜功能的區域。

在孩子玩遊戲時,這些部分的腦區也會被啟用。再直白點說就是,玩真的會讓大腦變聰明。

說到這裡,我很慶幸自己有一個能充分自由玩耍的童年,可以為我多儲蓄一點智商。

兒童心理學家、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另一位巨人的皮亞傑也曾說,“兒童的工作就是玩。”

這裡說的玩,是孩子本能和自發的活動。既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大人引導和安排的玩,也不是提前設定好一個目標,然後只是把遊戲當作誘餌吸引孩子興趣的玩法。

孩子天生就會玩。即便是隻能躺在嬰兒床上的小嬰兒,也會本能地把自己的小手小腳當作玩具來啃咬著玩。

再長大一些的孩子會熱衷於過家家,把他曾經經歷過的或是觀察到的生活經驗呈現在遊戲裡。

只有經歷過重大創傷、情況很嚴重的孩子,才會失去玩的本能。

當然,遊戲的好處遠遠不止刺激大腦神經元發育、提高智商那麼簡單。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安東尼·佩列格里尼教授的一項研究發現,自由玩耍特別是孩子之間自由打鬧的遊戲,會從整體上提高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包括考試分數和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

在幼年時期缺乏和同齡人玩耍經驗的孩子,在進入學校後也很容易出現社交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在遊戲中試錯和演練的機會,也不懂得在人際交往中把握進退的分寸。

所以,讓孩子自由地遊戲,遠比我們想象中重要得多。

3

有一次,我在公園裡看見兩個孩子在花壇邊玩,他們的媽媽就在不遠處坐著聊天,只是偶爾瞥一眼這邊,看看孩子是否安全。

他們的遊戲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從花壇臺階的這邊跳到另一邊。

大一點的那個孩子顯然已經掌握了這個技能,熟練地來回跳躍,臉上寫著自信和得意。

看上去小一點的孩子還有些膽怯,他小步挪到邊緣,試探了幾次都沒敢起跳。後來,他乾脆退到一邊,專注地觀察他的夥伴是如何做的。

又過了一會兒,他走過來,站在邊緣,學著那個孩子的樣子,試著原地跳了幾跳。再過了一會兒,他突然抬起頭,對著媽媽的方向喊了幾聲。

他媽媽應聲走了過來,他要求媽媽站在旁邊看著他跳,媽媽剛想要牽他的手,就被他迅速掙脫了,於是,媽媽很配合地只是站在旁邊,靜靜看著他跳。

這時,小男孩一隻腳往後退了一步,一個助跑,真的跳了過去。他開心地在原地蹦了起來,那種雀躍的神情,是“我做到了”的興奮和自豪,他媽媽也很高興地跟他擊掌慶祝。

這一刻我心裡暖暖的,同時也忍不住讚歎,這真是一位很棒的媽媽。

當孩子在遊戲時,她淡定地給予了他自由和空間,孩子需要她時,她又第一時間來到孩子身邊,以孩子想要的方式,給予他陪伴和鼓勵。

她沒有以“危險、不可以”來阻止孩子的探索,她相信自己能夠保護好孩子,也相信孩子有對危險的基本感知。

於是,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小遊戲裡,孩子有機會完成了一個從遇到挑戰、尋找解決方案,到觀察學習、嘗試挑戰,再到尋找心理支援、克服恐懼,最後成功達成的過程。

孩子不僅從遊戲裡收穫了實實在在的自信,他在這一刻面對困難時的處理方法,也是他重要的生活經驗,會刻在他大腦的神經迴路中,成為他今後在應對生活中類似挑戰時的重要心理資源。

這種場景在孩子的遊戲中司空見慣,但很少會有大人能沉下心來看看孩子在遊戲裡都發生了些什麼,所以,常常會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自由遊戲,逼著他們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可是,如果孩子在該痛快玩耍的年紀,沒有得到充分的機會,在安全和自由的空間裡探索和試錯,那麼,當他在真正面對現實中的困境時,也會束手無策。

很多孩子在進入小學後,寫作業拖延、厭惡甚至逃避學習,本質上幾乎都是在逃避學習帶來的困難和挑戰,而越是有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越有應對學習挑戰的勇氣和技巧。

4

“玩物喪志”,古訓說,太貪玩的孩子將來是沒出息的。

但現代心理學家和神經生物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只有自由玩耍才是兒童唯一重要的工作。如果真的“玩物喪志”,那一定是因為沒有玩到點子上去。

比如,為孩子的遊戲新增太多的功利目的,或是想要引導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去玩,而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探索和創造。

不是說絕對不能引導孩子玩一些安排好的遊戲,而是同時也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玩耍空間。

遊戲,尤其是自由遊戲,是兒童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並且遊戲是在以具體的形式和表達方式,展示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把現實中難以處理的情景,轉化為遊戲時,他就能有更多的機會和更放鬆自由的空間去探索解決方案、蓄積心理力量。

在心理諮詢和治療領域,遊戲治療之所以對孩子極其有效,也是因為遊戲本身就是孩子自我表達的象徵性語言。

2001年,美國發生了“911事件”,恐怖分子架著飛機撞向世貿大樓,親眼目睹和經歷這一切的成人和孩子都遭受了巨大的創傷。

成人都能夠通過語言,不停地訴說自己的震驚和恐懼,但兒童幾乎都不會提起這件事。他們表達的方式是,把積木搭成高樓,然後用飛機把樓撞塌,接著,救護車來了,一個一個的人被送往醫院……

孩子通過遊戲對外表達自己的內心,也通過遊戲來完成內在的自我整合。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孩子的遊戲對他們的成長如此重要,而且通過跟隨孩子的遊戲能夠讀懂孩子、更好地抵達他們的內心,那麼,還會有多少人在看到孩子玩“沒有意義和價值”的遊戲時就感到焦慮心煩呢?

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知識和技能對於孩子來說,當然是重要的,但打造好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吸納知識的內在容器,才是更關鍵的所在。

讓孩子自由地玩吧,如果你願意加入,就把自己定位成“跟班”,而不是“導遊”。

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智慧,會帶領你去到他真正需要的地方。

參考資料:

[1](美)安東尼·迪本德、勞倫斯·科恩 著,伍娜 譯,《親子打鬧遊戲的藝術》,中國人口出版社

[2](美)加利·蘭德雷斯 著,雷秀雅、葛高飛 譯,《遊戲治療》,重慶大學出版社

- 作 者 -

簡簡周

美國科恩博士親授遊戲力講師、兒童遊戲治療師

親子關係顧問、專欄作者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別說沒時間陪孩子,想害孩子就給ta一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