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願望該不該被滿足?
冬天的水果價格,比其他三季時要高出不少。很多家庭都不捨得買點來嚐嚐,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對想吃的想要的想玩的,向來直言不諱。當孩子管你要40元一斤的草莓時,你會不會給娃買呢?
孩子想吃40元一斤的草莓,奶奶強勢拒絕奶奶帶著小孫子去逛超市,看見水果區又紅又大的草莓。小孫子想要吃草莓,奶奶變詢問其價格來。超市的工作人員回答說:“40元一斤”。
奶奶一聽,拽著小孫子就要走。
小孫子看奶奶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便在水果區哭鬧起來。奶奶一言不發,很強勢的就要拽孩子走。
這時周圍的人看不下去了,於是紛紛掏出手機拍出、記錄下這一幕。
這是一位網友的發問,他發帖子詢問“40元一斤的草莓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買呢?”
面對價格昂貴的水果,作為父母的你,到底該不該給孩子買呢?或許對於孩子來說,這正是一個樹立“金錢觀”的時候。
40元一斤,你可以選擇給孩子買半斤20塊的。雖然不多,但是能保證孩子嚐個鮮。
40元一斤,可以給孩子買一斤,讓孩子嚐嚐又如何。
40元一斤,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要了這個多少天不可以買玩具和其他零食。
多簡單的一句話啊 ,沒有錢就告訴孩子“沒有錢”。但對於孩子來說呢?這句話的影響有多大呢?
孩子窮是從哪裡看出來的?老師是從“行為看出來的”。同學是從看見“食物”看出來的。同事是從“聚餐”看出來的。陌生人是從“行頭”看出來的。
瞧瞧,只有陌生人才從衣著上去看一個人的富貴與貧窮。而多數陪伴孩子成長的人,是從孩子的行為,動作,語言來看一個孩子是否“貧窮”的。
也就是說,父母的這一句回答至關重要。也許你的一句:“咱家沒錢,吃不起”,就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巨大的影響。
一個孩子最開始的窮是物質上的,而一個孩子最後的窮一定是精神上的。而家人、父母,就是引導孩子從物質走上精神的人。
所以,你還會對孩子說:“這太貴了,買不起。咱家窮,吃不起嗎?”
依稀記得小時候,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蛋糕店有賣5元一盒的小蛋糕,就是一個蛋糕胚子上面有點奶油的那種。
當家人買了之後,年幼的女兒當著鄰居家的小孩子面前吃,那個小孩子跑回家和媽媽要,他媽媽嚴厲的拒絕了,並且罵了他。而女兒也沒有逃過家人的訓斥。
你看,有些家庭從來不是看物品價格的多少,而是當孩子想要購買,父母或家人覺得不重要的東西時,就是會被拒絕的!很簡單這就是一類父母。
這一類事事都說我沒錢的父母,自然會在孩子想要東西的時候拒絕,並說出讓孩子記恨別人的話。這類父母如何能教導好孩子呢!
而另一類父母則會無休止的滿足孩子的願望。當孩子想要這樣東西的時候,她不會堅持,只會滿足。孩子從50元到500元再到5000元,50000元,500000元。這一步步的遞增就是在養大孩子的胃口。
這類的父母,教匯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沒有金錢觀念的。
孩子的願望該不該被滿足,這是充滿爭議的話題。但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知道,合理的滿足孩子的願望,孩子才不會被一點點“利益”所帶上歪路;過分的滿足孩子的願望,無疑是在消耗家長的金錢,也在幫助孩子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孩子的三觀應該從小建立。面對40元一斤的草莓,大多數家長會覺得貴,而“40元”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並不是沒有。但為什麼就不願意出10元或者是買一個的錢,去給孩子買一個呢?
其實,孩子的金錢觀與父母的金錢觀非常相似,父母的這種行為,對孩子造成的最終結果,不過是長大後,孩子會“報復性”消費。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無疑是致命的。
因此,40元一斤的草莓,或許只是“一把鑰匙”。一把開啟,孩子“金錢觀”的鑰匙。而父母的回答,也終將影響孩子的一生。那麼當孩子對於你說:“爸爸媽媽,我想吃草莓”,你還會選擇說:“咱家沒錢,買不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