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是所有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孩子的學習成績牽動著每一位父母的心,但孩子的成績與他的習慣息息相關,壞的習慣已經在大大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效率和成績。我們經常能看到,很多很有天賦的孩子,由於沒有良好的習慣,導致荒廢了學業。這種“少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感慨,相信很多家長感同身受。那麼,如何才能改掉孩子壞的習慣呢?

一、習慣決定命運

大家都知道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他是世界上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也是人類宇航史上偉大的宇航家。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加加林,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其實,當時的前蘇聯備選的宇航員一共有20多名,個個都很優秀,實力不相上下。可是主設計師發現, 在一次演習之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是脫了鞋進入機艙的,就這麼一個小小的習慣動作,讓當時的主設計師很感動,他最終決定讓加加林執行試飛。加加林也因為這個小小的好習慣,成就了自己事業的偉大。

相信今天在坐的很多家長去過東南亞,大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根小小的柱子,加上一截細細的鏈子,就能拴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為什麼呢?原來,在大象小的時候,就是用這樣一條鐵鏈拴著的,無論怎麼掙扎,都因為力氣太小而無法掙脫,慢慢的,小象習慣了被鐵鏈拴著的方式,直到長成大象。 而成年大象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但它從不掙扎,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因為大象從小已經習慣了鐵鏈! 可以說,小象是被鐵鏈捆綁了,而大象是被習慣捆綁了!

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比比皆是,不勝列舉,我們可以看到,習慣雖小,卻影響深遠,習慣是可以決定命運的。

二、 共性的壞習慣

那麼,孩子們有哪樣一些具有共性的壞習慣呢?哪樣一些壞習慣讓我們的家長們倍感頭疼呢?我歸納了如下幾條:

1、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聽著課,溜著號。寫作業時邊寫邊玩; 經常寫錯字,簡單的數學題都會算錯; 教育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上課沒有巧,把課聽好。其實這強調的就是孩子注意力的問題。

2、沉迷遊戲

很多家長認為是電子產品把孩子害了,抱怨從事遊戲開發公司沒有社會責任,導致讓孩子沉迷於遊戲,影響了視力,耽誤了學業,傷害了身體,甚至影響到心理健康,讓孩子變得孤僻,易怒,壓抑,逃避責任等問題。其實遊戲自身是危害不了孩子的,其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3、拖沓、磨蹭

家長怎麼糾正,孩子很難改變,說到這,我想起我幾年前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每個孩子都是一隻流淚的蝸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規勸家長,孩子慢是天經地義的,但我想告訴家長們的是,孩子可以慢但不等同於孩子可以拖沓、磨蹭。無謂的拖沓、磨蹭是需要改正的。

4、做事沒恆心,沒條理

比如三天打魚二天晒網,連一本課外書難以堅持讀完。做事沒有條理,想到哪,做到哪,對自己的作息時間沒有規劃,甚至,上學之前都不知道清理自己的書包。

說到恆心,讓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蘇格拉底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個人把胳膊儘量往前甩,然後再儘量往後甩。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嗎?”學生們認為這個有什麼難的,可以做到。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哪些同學堅持了?”教室裡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舉起了手。一年後,蘇格拉底再次問學生:“甩手動作,有哪幾位同學堅持做到了今天?”這時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他就是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 

5、自私和嫉妒

很多家長感到非常困惑,家裡人都還比較開明、豁達,但孩子卻表現得極度自私和妒忌心強,甚至不知道其中原因是什麼。

這樣的例子還是有的,我對門的鄰居,夫妻兩人都是武漢大學的老師,為人謙卑、隨和,可他們不足7歲的女兒,卻遇事爭強好勝,其他小朋友動了她的玩具,她就在地上打滾,父母稱讚別人家的孩子,她會極度的不高興。這顯然是一種自私和嫉妒心氾濫的表現。

6、沒有規則意識

對於孩子上學遲到,上課交頭接耳,家長認為是小事,須不知,這恰恰是缺乏規則意識的具體表現。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規則的重要性,對孩子缺少規則意識的行為,家長要及時糾正和規範。現在頻頻發生的,校園霸凌事件,就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的體現。

三、養成壞習慣的原因

諸如此類壞的壞習慣還有很多,我在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那麼造成這些壞習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孩子大多數壞習慣的養成與家庭和家長有關,或者說,絕大多數壞習慣都是家長造成的。具體原因,我歸納出這麼幾條:

1、孩子的壞習慣,是父母的行為折射

孩子表現出來的壞習慣,往往是父母行為的直接反饋。

教育家託樂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為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要謹言慎行,應處處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為或壞的行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響的結果。”

一般來說,粗心大意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是粗心大意的;沒有閱讀習慣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往往也不喜歡閱讀;希望孩子做到的,家長先要做到,比方說大人作息時間不規律、吃飯時間不固定、用完東西隨手丟,那麼你的孩子自然,生活沒有規律,做事沒有條理;家長的這樣一些行為,無疑會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不自覺的進行模仿,這在心理學上講,叫,情景記憶。

2、父母對孩子的放縱

河南洛寧縣的賈容韜,原是該縣服裝鞋帽公司的經理,為了把一雙兒女培養成才,忍痛關掉生產紅火的工廠去陪讀,潛心研讀了數百本教育專著,終於將一雙兒女送上了重點大學,他自己,也成了聞名全國的教育專家。 賈容韜說過:養兒不是養豬。

大哲學家柏拉圖曾經因為一件很小的事情,毫不留情地訓斥過一個小男孩,因為他覺得這個孩子總在重複做一個惡作劇。當時,小男孩很不服氣,他說:“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這麼嚴厲的批評我,你是不是太過分了?”柏拉圖回答說,“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這會讓你養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也應該像柏拉圖一樣,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孩子會重複犯錯,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現實生活中,某些家長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是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犯了錯的孩子輕則批評,重則打罵。把孩子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思維之中,不給孩子任何空間和自由,這種極度控制下的孩子,不但不會有出息,長大以後,往往做事情沒有原則,極易妥協,容易產生過度依賴的性格或對家庭產生厭惡感。

3、缺乏溝通

很多家長會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逐漸增大,孩子越來越不願與自己溝通,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對很多事情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而這種評判,他認為不需要向家長求證;另一方面是家長平常缺少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即使有也是詢問孩子成績、指責孩子的錯誤,久而久之,孩子會形成一種情緒記憶,逐漸疏遠家長,不再願意向你敞開心扉,與你溝通。沉迷於遊戲的孩子,往往是在缺乏溝通下的情感轉移。

四、 改掉壞習慣的方式方法

剛剛我講了哈,父母行為折射,縱容態度,缺乏溝通,是養成壞習慣的主要原因,那麼,怎樣才能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呢?有一些什麼具體的方法嗎?其實啊,改掉孩子的壞習慣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根本上,取決於家長們怎麼幹,它首先需要家長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努力。我簡單歸結下,從方法上講,無外乎如下幾條: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您想立德樹人,就應該從自己做起要求孩子做到了,家長必須自己先做到,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更是家長的率先垂範。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譬如:希望孩子有閱讀習慣,那就陪伴孩子一起閱讀。我們試想,一個井井有條的家庭,是不會培養出生活混亂,行為邋遢的孩子,家長的行為就是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所有說一個合格的家長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正確看待孩子犯的錯

從人成長的規律來講,孩子犯錯是很難避免的,既不適合將孩子的錯誤無限放大,也不適合大事化小。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這裡提出了“慈而有度,嚴而有格”的教育原則與方法。不要因為孩子寫錯一道題,輕則吼罵,重則體罰。

當孩子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適度及時的表揚也很重要,表揚會提高孩子的信心和進步的動力,因為孩子的進步比成績更有意義。而過度的表揚或懲罰都會讓孩子產生缺陷。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他就曾經專門研究過“讚美的影響力”,通過對400多名學生調查,他最後發現:被過度表揚的孩子,把維持自己的聰明形象當成頭等大事。他們變得不願意去嘗試沒有把握的事情,也不願意承受失敗的體驗。

過度表揚會讓一部分孩子變得內心脆弱,抗壓能力差,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名校的優等生往往遇事走極端的原因。

3、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多陪伴重於一切

央視有一部紀錄片,叫做《零零後》,記錄了五個孩子十年內的變化,不同孩子經受的不同經歷,讓他們出現不同的結果。從這個紀錄片裡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點,越是父母缺乏對孩子陪伴的家庭,孩子越是偏執、不服管教,而且在父母最為操心的成績上一直處於差等生的水平。而對孩子關心、呵護的父母,孩子則更加優秀。

如果孩子小時候能自己帶,儘量不要讓隔輩人帶。父母忙於事業,或者貪圖省事,把孩子交給家裡老人帶。除非家裡的老人是育兒專家,或者對教育孩子有足夠的認識。否則隔輩人都是特別溺愛孩子的,他們會無條件縱容孩子,在孩子最該養成規則意識的時候,卻任其瘋長,將來會變得無法收拾。 更重要的是,陪伴也是一種親情的投入,孩子對父母的親近以及認同,不能只靠天生的血緣關係,要靠情感和時間的積累。我們對孩子從小少了陪伴,他們對我們心理上的認同度就會非常低,交流起來有隔閡,也會對教育造成影響。

4、儘早給孩子樹立起規則意識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對孩子在小時候該說就得說,該立規矩就立規矩;你別小的時候放開了寵,小的時候不答應他,他大不了躺在地上打滾兒,你等他十二歲了才不答應他就晚了。讓孩子從小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例如孩子拖沓磨蹭,就是沒有時間觀念的表現,也是沒有規則意識的表現。如果小時候孩子有了規則意識,那麼整個成長過程會一帆風順,如果小時候沒有規矩,可能需要用一生來糾正。 這裡面可能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孩子犯了錯,要不要打的問題?

思想家曾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弱子下瓦,慈母以箠。它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啊,即使孩子很小,做錯了事情,也是應該受到懲罰的。一般情況下,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大人有足夠的手段去規範他的行為,強制措施也有很多,用不到打的程度。當然,如果需要,偶爾打一次也未嘗不可。需要注意的是,打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孩子懂得規則。打的最高境界是不打,他知道你的底線,不去觸犯底線,父母自然也就不需要去打孩子。

就像成年人的法律,那些懲罰措施永遠落不到我們身上,因為我們不去違反。其實,改變孩子的壞習慣還有很多其他的辦法,由於時間的原因,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做講解了!

年有四季,春種秋收,其實教育孩子也是有季節的,一旦錯過了季節,也會徒勞無功。希望我說的對大家有作用,祝所有的孩子們,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經常犯錯,父母想發火卻只能忍?一直忍讓反而容易出現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