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哪怕是寒冬,很多人依舊能每天洗澡,坐月子的寶媽,也可以放心洗浴,這些都是生活條件變好的表現。
也因此,不少家庭對衛生都很講究,尤其是對剛出生的寶寶,覺得得乾乾淨淨才健康。
見過新生寶寶的都知道,孩子剛出生時,身上、頭上總有一層看起來髒髒的東西,因此不少家長都會想洗掉。
殊不知,家長“愛乾淨”的習慣,反而會好心辦壞事,壞了寶寶的健康。
新生兒頭垢該不該清理?
曾經小小兜在出生的時候,明明洗過澡了,可腦袋上卻總有一層白白的物質,看起來髒兮兮的擦都擦不掉。
或許不少寶媽,都有過這種經歷,看著孩子腦袋上的那層頭垢十分難受,但孩子腦袋軟也不敢用力擦,於是等那層物質漸漸變硬結痂,就總想動手摳掉。
新生兒頭垢該不該清理呢?當時我忍不住伸手,想摳掉那層殼時,被婆婆看了個正著,立馬就被拍掉手說不能摳,很可能就會傷到孩子的腦袋。
其實我也只是想試試,不會強行去摳,可看婆婆那麼緊張的樣子,每每念頭上來,也就忍住不動了。
好在後來它自動脫落了,要不然真的太礙眼了。
其實不止孩子的頭垢,孩子身上還有其他的部位,看起來都髒髒的,但是這個“髒”卻是有好處的,家長不必總想著勤洗乾淨。
寶寶身上有4個“耐髒”部位,家長平時別勤洗
包括孩子的頭垢在內,寶寶身上有這4個“耐髒”部位,家長記得平時別勤洗,否則小心好心辦壞事。
第一個:肚臍眼
其實別說小孩,哪怕是大人的肚臍眼,也不能總是摳洗的,這個其實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個常識。
肚臍眼是身體上很“耐髒”又脆弱的一個地方,總是動它容易腹痛、著涼。但與大人不同,新生兒的肚臍,看起來和大人的還是很不一樣的。
因為孩子出生臍帶才斷不久,所以小孩子的肚臍處,總是有黑黑的一塊,看起來髒得很。
於是有些沒經驗的寶媽,會以為在洗掉或是摳掉後,就會跟大人的一樣了。
可事實上,那塊黑物質,在孩子出生一段時間後,會自動脫落,根本不需要人為去除,若是家長不清楚直接上手弄掉,反而會引起感染,危害孩子的健康。
建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每天要在孩子肚臍處進行消毒,並且要避免讓那裡沾到水,以防感染。
等持續半個月左右,臍痂自然會脫落漸漸長正常。這之後家長平時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肚臍,不要常洗,它確實是很“耐髒”的。
第二個:鼻孔
因為寶寶鼻道發育未完全,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寶寶的鼻子,是很容易鼻塞的。
很多家長,都見不得孩子鼻塞,總要給孩子清理鼻孔,殊不知這樣其實很容易傷害到孩子。
因為孩子的鼻道更狹窄,家長在清理的時候,很容易會弄傷鼻粘膜或是毛細血管。
建議:孩子鼻孔堵塞,家長不要急著對孩子鼻腔搗鼓,可以用熱毛巾給孩子敷鼻根處,或是用小棉籤輕輕往外擦,這樣能儘量減少對鼻腔的傷害。
第三個:耳道
新生寶寶的耳道,總能看到起白白的屑,或是有一些耳屎,家長看不過去就會想清理掉。
可實際上,寶寶的耳道是很嬌弱的,大部分家長也不懂得如何正確掏耳朵,因此就容易弄傷寶寶。
建議:寶寶的耳道很“耐髒”,其實並不需要總是去清理,耳屎堆積到一定程度,其實也是能自己脫落的。
另外,若是堆積較為嚴重,也該去醫院進行耳道清洗,儘量還是不要自己上手操作。
第四個:頭垢
新生寶寶頭會有一層難以清洗掉的頭垢,其實也就是乳痂,後期會慢慢變硬結成殼狀再脫落。
很多家長看著就總想摳掉,可寶寶剛出生頭皮是很嬌弱的,上手硬摳容易弄傷孩子的頭皮,甚至還有可能傷到孩子的滷門,這就很嚴重了。
建議:家長儘量不要去強行弄掉,寶寶頭上的那一層頭垢,等待自然脫落最好。
實在覺得髒得不行,可以配合嬰兒的潤膚油,輕輕揉搓清洗,若是這樣還洗不乾淨,還是放棄不要管了。
寶寶腦袋嬌嫩,上面一層硬殼也有一定保護作用,家長不必太介懷。
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乾乾淨淨的才能健康,可實際上,像上述提到的4個身體部位,髒一點反而更有好處。
因此,家長們也不必過於追求孩子的“乾淨”,又是養得過於乾淨,對孩子的健康反而是沒什麼好處的。
育兒小貼士相信很多寶媽,都有“新生兒頭垢該不該清理”這樣的問題。
可事實上,家長不必太愛乾淨,寶寶身上的4個“耐髒”部位,根本不需要勤洗,它們看起來“髒髒的”,對寶寶其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