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 | 上官媽(高階母嬰護理師)

為孩子把尿算是老一輩的傳統,或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快速地學會自主如廁,或許是為了避免孩子在使用紙尿褲時出現紅屁屁的現象,於是時不時地幫他們上廁所。

比如睡前強迫孩子上一次廁所,晚上睡覺的時候就不需要用紙尿褲了。

前幾年的一項研究表明,93%的家長都給自己的孩子把過尿。

“新型把尿”出現,年輕家長不過是自欺欺人

本以為現在的年輕人講究科學育兒的方式,可能會棄用把尿的方式,但是為了省紙尿布的錢,一些年輕人採用了所謂的“新型把尿”。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路,圖文無關

他們記錄好孩子每天便便的時間,找出其中大致的規律,然後為孩子制定一項把尿時間表,認為按時讓孩子上廁所既能省紙尿褲,又可以減少傳統把尿帶來的傷害。

但是家長這樣做,還是沒有正確地認識到把尿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們只是覺得傳統的把尿是強迫孩子上廁所,因此造成身體和心理的傷害。但是新型把尿是按照時間表來的,不會造成傷害。

可不管是新型的,還是傳統的方式,本質上都是強迫孩子上廁所,屬於揠苗助長。因為小便是沒有規律的,孩子自主排便的能力在一兩歲後才可能發育完全。

“新型把尿”具體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呢?

對身體的傷害

影響各種關節的發育

把尿的姿勢本身就有問題,孩子的大腿被迫張開,脊柱被迫長時間得彎曲,因此他們的這些關節可能出現變形、發育不良等風險。

對上廁所的器官造成傷害

在孩子不想上廁所的時候,強迫他們上廁所,可能讓孩子的器官因為長時間的被迫工作,壓力過大,出現問題。

而且穿開襠褲的孩子,因為脆弱的部分暴露在外面,所以感染風險也比較大。

對心理的傷害

孩子對上廁所出現恐懼

強迫孩子上廁所可能會讓他們對這一行為出現抗拒、恐懼的心理,越來越來難排便。

自主排便的意識反而受到影響

當孩子養成按時上廁所、父母幫忙把尿的習慣可能會破壞自主上廁所的意識,形成憋尿的習慣,損害身體。

長大之後也可能出現無法控制身體的問題,出現尿床、尿褲子的情況。

與家長的關係出現裂痕

當家長多次強迫自己孩子時,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侵犯,從而厭惡父母

美國兒科專家布萊澤頓醫生認為:如果孩子出現偷偷上廁所,或用餘光看父母的行為時,家長就需要注意了。

那麼,如何訓練孩子自己上廁所?

判斷他們是否準備好了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孩子在18個月大的時候,才可能自主控制排洩的括約肌、學會走路,這也是他們學會自主上廁所的基礎。

寶寶如廁的能力一般會經過四個方面的發展:感受到自己想要上廁所、表達自己要上廁所的意願、能夠控制便意、自己脫衣服上廁所。

因此,當孩子出現以下行為時,他們可能已經準備好了,家長可以開始訓練:

白天的時候可以憋至少兩個小時的尿;會主動告訴家長自己想上廁所;理解了上廁所的含義。

選擇合適的時間

年齡: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可以在孩子18~24月大的時候,開始訓練他們上廁所。

季節:冬季太過寒冷,孩子一般控制不了自己,而且容易著涼,因此可以選擇溫暖的季節訓練他們。

家長做好準備

訓練物:在訓練孩子上廁所時,可以為他們購買小馬桶、內褲等,讓他們培養感情。

心情:訓練孩子上廁所是一件困難的事,家長也要準備好足夠的耐心,能夠容忍他們一次次的尿床、尿褲子。

給孩子心理暗示

可以提前一兩個星期告訴孩子,不用穿紙尿褲的時間,讓他們加深印象,可能到了當天,孩子即使沒穿紙尿褲,晚上也未出現尿床的現象。

在他們出現尿床情況的時候,不可斥責、發脾氣,提醒他們明天晚上注意就行,以免孩子出現恐懼等心理。

1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摔倒不該扶?家長教育不懂變通,容易陷入“科學育兒”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