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方 法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很多人常說:“我跟這位朋友聊談覺得很舒服。” 其實指的就是他的言語態度適宜。

有些朋友會說:“我跟這個人聊天,我的心跳就很快,靜不下來,越聽越慌張。” 這就是說話的人語速太快了。

講話太急躁,速度太快,聽的人跟不上就會慌。或者說話的人吐字、抑揚頓挫不清楚,會讓對方聽得很吃力。所以要“凡道字,重且舒。”

講話太慢了,聽的人覺得心臟都快要停止了,這樣也不行。所以講話的態度很重要,要“怡吾色,柔吾聲”;講話的語速要適中,“勿急疾,勿模糊”,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凡事都要取中庸之道,過與不及都不好。

我們平常就要下功夫注意自己的說話速度,也要看譴詞用句是否清晰。

我們訓練過孩子講話嗎?如果沒有訓練,突然他要去面試,可能就不會講話了,你一定會很著急。所以,表達能力要在日常生活中練習。

當孩子跟你溝通,對你提出一些要求時,如果他講得不清楚,就要糾正他:“你剛才講得太快了,媽媽沒聽清楚,要慢點,再講一次。” 幫助孩子不斷地修正自己講話的語速和抑揚頓挫。

要有耐心地教,講話習慣是點點滴滴磨鍊出來的。你能堅持、有耐性,孩子往後跟你講話時就能調整到很平穩而且適中的狀態。

明 辨

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人與人交往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語言。我們會不會聽話,能否分辨話的正確與否,能否分辨講話人的動機,這很重要。

如果不會聽話,遇到一些搬弄是非的人,可能就毀了家庭和事業。君主聽進讒言,臣子就要掉腦袋,多少忠臣死在讒言之下。都是因為領導者不辨是非。

“父聽子當訣”,父親假如聽了讒言,可能與孩子的關係會破裂。《朱子治家格言》提到“聽婦言,怪骨肉”,從前有的人不只娶一個老婆,如果小老婆講大老婆孩子的壞話,父親聽進去了,可能父子之間就會起衝突。

“朋友聽之別”,聽信讒言,朋友間會疏遠。

“夫妻聽之離”,夫妻聽讒言,最後會離婚。

有一句話非常有智慧,“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為什麼?因為他搬弄是非,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一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一定會朝著人與人關係是一團和氣,大家都能受益的方向走。希望人人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願意看到人群失和。縱使看到惡人,他也不會批評,只會反躬自省,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使他人感動。

有人進讒言,你要了解他的目的何在。無非是嫉妒別人,要控制你聽他的話。當我們瞭解了他的存心後,要不動聲色。假如他正在講給別人聽,你要避嫌,馬上離開。

你要時時掌握進退的時機,不然可能會惹禍上身,這就是知所進退。

聽話要會聽,別人勸我們的過失要聽,別人進的讒言不能聽,這個能做到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個魔不是外面的,是心魔。

為什麼長養孩子的純淨之心、浩然正氣這麼重要?因為他從小紮好根,所有邪門歪道都不會染上身。

如果沒有從小紮好純善的根,又沒有正氣,邪氣一來他會覺得還挺親切。於是,當有人說某某講你壞話,耳朵馬上豎起來,瞪著眼睛說:“誰講的?”

一個人沒有真正明理時,很難轉境界。因此,學習不能間斷,長期熏習,定性和正氣才能時時提起。

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有的一二百口人。因為人口多,就要由德高望重的長輩做領導者,他就是家族的君,整個家族事務都要請他做決策。

在明朝有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七代同堂,共千餘人,家庭和睦。千口之家,能處得好,是大學問。

明太祖非常佩服鄭濂,就請教他:“你是用什麼方法治理千口之家的?”

鄭濂回答一句話:“不聽婦言。”

女同胞們聽到這話不要誤會,聽話要理解它的真正意義,不要只看表面。一個家庭、一個團體最怕讒言,最怕搬弄是非的話產生。因為聽到讒言的領導者,一旦心裡不平,就會影響到他的言語和行為。若做出不公平的事,整個家族會人心不安,人心開始波動,看誰都不順眼。所以一個領導者不能聽信讒言,要大公無私。

為什麼鄭濂說,經營千口之家不要聽婦言?因為古代女人接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少,沒學過聖賢教誨,不懂做人的道理,眼光不開闊,心量狹窄,喜歡計較得失,人心會趨向不平,會出現很多紛爭和流言蜚語。所以,作為領導者要有能力評斷哪些話不可以聽,這要靠智慧。

古代也有很多偉大的女性,教育出很優秀的下一代,原因是她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什麼教育?家庭、家風的教育。她們雖然沒有念過書,但是真正受過教育。

唸書等於受教育嗎?受教育是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現在大學生讀了十多年書,畢業了,但不知道如何做人,那就是沒受過教育,只是接受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所以,現在的婦言不見得是指女人的話,男人沒受過教育,常與人計較,心量狹窄,這種人的話一樣不能聽。

對言語要明辨,就是指不能聽信讒言。有一句詞寫道“堂堂六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就是指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要聽三寸之舌搬弄是非,如果聽信讒言,五倫關係可能會被破壞。

所以要懂得明辨言語,知道講話者的動機為何,如果是不好的,就要懂得進退,該離開時趕快離開,該制止時要制止。

我們讀聖賢教誨,要抱持著《中庸》裡說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的態度。應該謹言慎行,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造福家庭,造福社會、國家。當我們如是存心,就會與聖賢人的存心一樣。而我們能保持這樣的存心,每當開啟聖賢經典,就會覺得格外親切。所以,學習中華文化不在於時間長短,而在於我們的存心與聖賢人的距離是否接近,這一點非常重要。

蔡禮旭老師在家庭教育方面為父母開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在“家庭教育講座”中著重分享瞭如何讓孩子接受品德教育。因為教育的成敗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家業能不能成就?事業能不能成就?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德行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人有德才兩個方面。對人的教育應該以什麼為主呢?中國老祖宗一貫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孔老夫子教學有四個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是言語、政事、文學。德行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標誌。人的需求有三方面:第一,求食,以維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續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前兩者人與動物相同,求仁,是人類獨有的。人以德為本,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

德以孝為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德行的根本。《孝經》中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缺德;德行教育要從行孝開始,“孝門開,百門開。”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孝文化。孝的精神核心就是感恩,由對父母的感恩,推而廣之對天地萬物的感恩。

孩子時刻懂得感恩,才能活得有幸福感,活得有存在感,活得有安全感。

學習推薦:《家庭教育演講錄》、《福田心耕 青少年要上的十二堂國學課》蔡禮旭

作者/蔡禮旭

1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1歲10個月斷奶日記:第四天我哭了,也分享給準備斷奶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