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自從國家開放二胎之後,李佳也積極響應政策,生了二胎,眼見著二寶兩歲了,再有一年就可以上幼兒園了,可最近李佳卻發現二寶多了一個毛病——特別愛咬人。

在和姐姐玩的時候,常常一言不合就抱著姐姐的胳膊大咬一口,疼得姐姐眼淚直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也會因為興奮,衝著爸爸媽媽的臉上、手上就是一口,力氣還不小,一口一個印兒,現在一家人,每個人身上都帶了幾個二寶的牙印,還要隨時提防二寶突如其來的一口。

孩子不知道輕重,打不得罵不得,說了又不會聽,批評了好多次都沒有效果,這可愁壞了李佳,好好的寶寶怎麼突然變成愛咬人的小淘氣了?該怎樣糾正才有效呢?

1、出牙期生理性咬人

寶寶從四個月後,乳牙開始陸續萌出,在長牙期間,寶寶會因為牙齦痛癢、口腔不適、精神煩躁,總想通過咬東西來緩解這種不適感,很多媽媽也會有感覺,在出牙期間的寶寶,喜歡啃咬硬的東西,還常常在吃奶的時候會撕咬乳頭。

建議:針對出牙期愛咬人的寶寶,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專用的磨牙餅乾、磨牙棒或是乳膠奶嘴,幫助寶寶緩解口腔不適。

2、口欲期探索式咬人

一歲之前,寶寶正處於口欲期,這個階段的寶寶,主要通過看、摸、咬等方式來認識世界,因此看見任何東西都想要放進嘴巴里感受一下,不論是紙巾、玩具、衣袖乃至媽媽的手指,只要是小手能抓到的東西,都會被塞進嘴裡咬咬。

建議:口欲期是每個等寶寶發育的必經階段,我們可以在保證寶寶安全的情況下儘量滿足寶寶探索 慾望,等過了這個時期,愛咬人的習慣就會自然改善了。

3、模仿、試探式咬人

很多家長在看到可愛的寶寶時,常常會輕輕咬咬寶寶的小手、小腳、小臉,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寶寶有很強的模仿能力,也會自然而然的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試探性的咬周圍的人。

當週圍的人因為自己咬人的動作產生不同的反應時,寶寶會因此感到很新奇,比如媽媽被咬時,出現的尖叫和誇張的表情,爸爸被咬時,倒吸冷氣的“嘶”聲,這些不同的反應往往會讓寶寶笑得更開心,因此出現反覆咬人的動作,慢慢養成了咬人的習慣。

建議:家長在表達對孩子的親暱時,也要把握“度”,當寶寶出現咬人的行為時,家長可以適度忽視,不要反應過度,以免激發寶寶更大的興趣,當寶寶在咬人的時候,感受到的是“無趣”,自然就會放棄這種無聊的行為。

4、情緒表示式咬人

寶寶小的時候,由於語言能力匱乏,情緒表達能力有限,無法正確的抒發自己的情緒,當寶寶出現興奮、開心、生氣、憤怒、恐懼等不同的情緒時,就會通過咬人來表達。

比如和媽媽在玩鬧時,太過於興奮,只能尖叫著撲向媽媽,重重咬一口,表示“我太開心了,簡直興奮地不能自已”;在和分別幾天的爸爸見面時,也會邊哭邊對著爸爸咬一口,表示“你都好幾天沒抱本寶寶了,寶寶好生氣。”

建議:家長可以多教導寶寶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開心時,寶寶可以親親媽媽的臉,生氣時,寶寶可以抱著手錶示不滿,同時要儘可能多的描述情緒的表達詞彙,幫助寶寶認識不同的情緒,能夠以正確的方式來表達。

5、攻擊性咬人

寶寶兩歲之後,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會表達自己的意願,當出現讓自己不滿、生氣的行為時,寶寶常常會因為憤怒產生“打、咬、抓、踢”等攻擊行為。

比如在和姐姐玩耍時,姐姐拿走了自己的小玩具;媽媽要帶自己去不喜歡的地方;和同伴玩耍時,發生了磕碰,這些“小事”在不善於處理情緒的寶寶身上,都是引起攻擊行為的原因,於是我們常常覺得寶寶一言不合就咬人,這都是寶寶在表達自己憤怒時的攻擊性行為。

建議:當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及時給予足夠的關注,引導寶寶道歉,反覆、明確地告訴寶寶“不可以”,同時教會寶寶正確的表達方式,當不開心時用“不行”、“我不願意”來表達拒絕,鼓勵孩子通過等待、握手、擁抱等方式表達友好。當寶寶掌握了更有效的溝通方式時,咬人的攻擊行為就會自然消失了。

每個寶寶都或多或少出現過咬人的情況,當寶寶出現咬人的行為時,先別忙著一味的斥責,找準寶寶咬人的原因再針對性的進行糾正會更加行之有效,只有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愛和耐心,及時疏導寶寶的情緒,才能更快的幫助寶寶糾正愛咬人的壞習慣。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中式打罵和美式談心教育的差異,家長多運用霍桑效應,孩子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