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相信每位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誤時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的是講道理,談原則,指出你哪裡哪裡做得不對,你應該如何如何做;有的是營造氛圍,設法去博取孩子的感動而變得懂事聽話;更有甚至,直接拳腳相加,惡語連篇,信奉棍棒教育的威力。

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沒有嘗試去了解孩子的主觀意圖,孩子做這件事是出於什麼目的?為什麼採用這種方式?自己做完後的結果帶來了什麼影響?這些問題我們都沒有關心,我們只是看到了孩子做錯事這個既定事實,然後就主觀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需要我們的教育鞭策。

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的嗎?

瀟瀟是一名鋼琴老師,這天一位媽媽找到她,向她訴苦:“孩子總是不認真練琴,我就說了他幾句,她就生氣地把鋼琴砸了。”瀟瀟聽了後感覺事情應該沒有那麼簡單,然後來到了孩子家裡,把媽媽支到了另一個房間,單獨和孩子談心。

瀟瀟說:“你喜歡彈鋼琴嗎?”孩子顯得很緊張,看了看媽媽待的房間。瀟瀟說:“沒事的,我會替你保密的,拉勾。”之後孩子才支支吾吾的說:“不喜歡,但是媽媽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學,彈鋼琴有氣質,對你以後肯定有幫助。”原來是這樣,瀟瀟大約了解了事情的原因。“那你為什麼要砸鋼琴呢?是誰惹你生氣了嗎?”孩子委屈地說到:“媽媽總是說為了給我買鋼琴,一家人省吃儉用,千萬不能辜負他們的期望。有時候我確實不想練了,媽媽就罰我不練完不許吃飯。最後我已經厭煩練琴了,看到鋼琴就生氣,然後就把它砸了。”“那你喜歡什麼呢,對什麼感興趣?”這時候孩子的眼睛裡閃除了光亮,望著前方,好像在憧憬:“我喜歡畫畫,感覺身邊有很多美麗的事物,想把他們畫出來,把那一刻的美儲存下來。”

後來瀟瀟又和孩子媽媽談了心,告訴了孩子的內心的想法,孩子媽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苦口婆心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自己,為了讓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機會。

美式教育裡最常聽到家長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親愛的,我們該談談了。”在學習或生活中不管是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還是孩子近期的情緒或行為不正常,而孩子又不願意主動去和家長說的時候,美國的父母都會第一時間發現並表示想和孩子溝通交流,聽孩子傾訴自己的壓力和不悅,試著去理解並給出一些建議。孩子在說出來之後明顯感到輕鬆愉悅了許多,之後變得更加積極努力,長期下來性格也變得外向活潑了許多,善於與人溝通,更加的自信。

所以關注孩子的內心,多聽孩子傾訴,弄清楚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就是霍桑效應的體現。

霍桑效應的含義和起源

1、霍桑效應是指當人們知道自己被關注或者成為觀察的物件時,會刻意改變一些行為或言語表達,從而更加努力並使績效上升的現象。

2、1924年,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的研究小組進駐霍桑(Hawthorne) 工廠,試圖通過改變客觀的生產條件,來提高工人的工作積極性。然而,無論客觀因素怎麼改變,效率一直都沒有上升的現象。

後來工廠請來了包括心理專家,在約兩年的時間裡和工人談話兩萬多次,耐心聽取工人的意見和抱怨,讓工人盡情地宣洩自己的情緒和壓力。

結果,霍桑工廠的整體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最後把這個實驗過程帶來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成年人都需要傾訴物件,需要釋放壓力和情緒,那麼對於一個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的孩子來說就更重要了。成年人可以主動向朋友,伴侶傾訴,或者有一些自己的排解方式,但是孩子不會去主動表達,他們也沒有自己的宣洩方式,這些負面情緒長期積累下來,會對孩子的內心造成不可癒合的創傷。

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運用霍桑效應

1、生活中

在孩子的日常中,家長應該多觀察孩子的情緒以及行為舉止,當孩子表現出來某些負面情緒,比如失落、煩躁、生氣憤怒時,或者行為異常,比如摔砸東西,自虐等,我們一定要第一時間發現並嘗試和孩子談心。但是我們不能表現出異常,需要耐心地聽孩子傾訴,試著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並從自身的一些經歷給予他建議和指導。

一個心理專家曾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向心理專家諮詢,說自己的孩子不愛說話,性格古怪,脾氣很差,不管自己如何教育孩子都不聽,還經常朝她發火。專家在接待了這個孩子和他交流了一下午後發現他很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善於交談,並不是孩子媽媽描述的那樣。後來才了解到原來每當孩子自己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並和媽媽溝通時,媽媽總會不耐煩地對他說:“你怎麼能這樣想呢,這樣的不對的,你要聽媽媽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與媽媽說話,性格也變得內向。

家長不讓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失去了和孩子正面交流的機會,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不願與人溝通。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說過,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我們需要用耳朵聽取孩子的傾訴,並從這裡踏上了解孩子心靈的路。

2、學習中

孩子的學習也是家長們時常密切關注的,但是我們有時候只關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壓力。

據調查,家長經常陪孩子做作業,了解孩子的學習環境以及和同學相處的情況,解答孩子學習過程中的疑惑,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更穩定;而家長對孩子學習不管不問,只關注學習成績,考好了誇獎,考察了批評職責,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愈加減少,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家長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陪伴著,不是監督者,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鼓勵和表揚,考差了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並給出意見如何解決,千萬不要做一個只問結果,不關心過程的家長。

總結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學會運用“霍桑效應”,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想法,尊重理解孩子的個人表達,努力營造一個快樂輕鬆的家庭環境,孩子做得好了要讚揚,做得不好要理解鼓勵,爭取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合格的父母。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的生而無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