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5954,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由內而外的教養》。
作者丹尼爾•西格爾,國際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正念覺知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創始人。在大腦、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不斷有開創性的作品問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感》《由內而外的教養》和《全腦教養法》。作品多次發表於《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新聞週刊》《時代》,活躍於NBC、ABC等知名媒體。
瑪麗•哈策爾,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學碩士,兒童發展專家,致力於家長及教師培訓和教育工作三十餘年。
這本《由內而外的教養》,是在美國暢銷了10年的育兒經典。丹尼爾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正是我們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的思維,並且影響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處理的精神創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溫馨的親子關係,這就是所謂“由內而外的教養方式”。
01、如何塑造自我記憶作者說,當我們有了孩子後,以往的經歷會影響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未妥善處理的過去也許會埋下隱患,影響我們與孩子的關係。這些隱患帶來的問題很容易引發矛盾。而當矛盾發生時,我們通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得情緒激動、看法偏激,並且不經思考就採取行動。這種不恰當的心理會削弱我們理智思考和適時反應的能力。
舉個例子:
作為一個母親,瑪麗發現自己很多童年沒有妥善處理的事情後來都影響了她跟孩子之間的關係,奪走了本應美好的記憶。買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瑪麗害怕看到孩子們把鞋穿壞,因為這意味著她得帶他們去買新鞋。孩子們喜歡穿新鞋,最初的時候,他們也跟大多數孩子一樣期待買鞋這件事。這本來可以成為一次快樂的出行,因為挑選新鞋是孩子們相當喜歡的事情,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瑪麗嘴上總是鼓勵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鞋,但當他們真的選中某雙鞋時,她就開始挑剔這雙鞋的顏色、價格、尺寸,竭盡所能地把它貶得一文不值。孩子們挑鞋的興奮勁兒開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妥協的態度“隨便你吧,媽媽,我怎樣都好”。瑪麗拿起兩雙鞋,反覆對比斟酌很久之後,他們才買了鞋離開商店。最後,瑪麗和孩子們都筋疲力盡。孩子們得到新鞋的興奮之情完全被買鞋後的疲憊取代了。
瑪麗故意這麼做嗎?並不是。但是她好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樣,每次都這樣,在回家之後,還得給孩子們道歉。但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老是重複著連自己都討厭的行為?
其實,這跟瑪麗小時候的挫敗經歷有關。他們家兄弟姐妹8個,她媽媽每次帶他們出去買鞋的時候,都要趕著大減價去,商場都是人,她總是在慌亂中倉促地挑選鞋子,新款太貴媽媽捨不得買,所以瑪麗總是買不到最理想的。她媽媽花錢也很不情願,還總是很愛生氣,所以瑪麗一想到買鞋就很痛苦。
導致瑪麗成年後的焦躁行為,並不是現在買鞋的經歷,而是多年前的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處理,這也影響了她跟自己孩子的親子關係。
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比如,小時候怕打針,醫生給你留下了深深的恐懼,當你成為父母,面對孩子難受哭起來的時候,就會感到緊張和煩躁,不知道如何安慰孩子。所以以往的經歷會影響你教育孩子的方式。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你跟孩子或者伴侶經常因為某一個行為吵架,或者你會莫名其妙地發現某個行為你特別不能容忍的時候,可能你就要停下來想一想。
人們早年的經歷,並不會讓你明顯地感受到,它會藏在你的記憶深處,某個時刻,可能突然閃過你的大腦,或者帶給你某種情緒。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跟我們的大腦機制有關,我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記憶。人類的記憶有兩種,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1、外顯記憶
人經歷過的事情,在大腦的神經系統看來,都是接收到的一系列刺激動作,人腦在接受到這些刺激後,經過腦部神經元的活動,會把這些刺激轉化成資訊,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人腦會調取這些記憶。但是,這個調取方式,可不一定都是我們有意識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有意識地回憶過往經歷,這個時候大腦提取出來的資訊,就是外顯記憶。
2、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可引起大腦某些特定迴路的反應,包括基本情緒、行為反應、認知觀點,還可能涉及身體感覺的編碼系統。內隱記憶是早期非語言記憶的一種,自出生時起就存在,並且會活躍於人的整個一生。內隱記憶還有一個重要特徵,人們稱其為“心理模式”。透過建立心理模式,大腦可以對重複的經歷做出反應。
當我們的生活出現了跟之前的痛苦經歷相似的情形時,這些潛藏在人腦中的內隱記憶就會不請自來,人們不會覺得自己在回憶某些東西,但是卻能切實體會到這些痛苦經歷帶來的不好的情緒,或者煩躁、或者悲傷、或者壓抑等等,好像這些事情剛剛又發生了一遍,讓你從心底裡因為抗拒之前的痛苦經歷,而抗拒所有與它相似的行為和它們引起的不良情緒,所以你會特別不喜歡某種行為,不準別人這麼做,如果誰這麼做了,就會認為是在冒犯自己。
所以,內隱記憶是導致痛苦情緒的重要原因。對於往過出現的痛苦經歷,如果沒有妥善處理,相當於人們心理上並沒有過去這個坎兒,但記憶很誠實地提醒著你的痛苦。這些時不時出現的內隱記憶,甚至會構成你的一種系統化的思想,在你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被動的迴應模式,不斷地傷害著你跟孩子的關係。而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童年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孩子尚未成型的性格。
02、親子關係的依賴模式嬰兒降臨於人世,需要依靠父母的照顧才能很好地生存,這個責任常常由母親承擔。她們給新生兒食物,在需要時給予撫慰,這樣,孩子就和她們形成了一種基本的依戀關係。如果嬰兒和母親之間經常有親密聯結,孩子就能時常感受到安全。對嬰兒來說,有一個能夠細心照料他的成人,並且這個人能夠感受、理解他的需求並積極做出迴應,他就會有安全感。
孩子在這種親子關係中,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因為他覺得“如果我能夠與外界很好地溝通,我就可以找到辦法解決問題”。這種依戀關係是安全的,能夠為孩子接觸世界打下基礎,是孩子學會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基礎,還會對孩子的交際能力、抗壓力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父母與孩子的不同互動方式,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依戀模式。書中介紹了4種依賴模式我們看一下。
1、安全型依賴
比如,女兒餓了,開始哭起來。爸爸聽到哭聲後,放下手中的報紙,走到嬰兒護欄旁邊,試圖弄清楚女兒為什麼哭。他輕輕地抱起她,看著她的眼睛,說:“怎麼了,我的小寶貝?你是想讓爸爸陪你一塊兒玩嗎?噢,我知道了,你肯定是餓了,對嗎?”他把女兒抱進廚房,一邊準備她的奶瓶,一邊和她說話,告訴她馬上就好了。他坐下來,抱著女兒給她餵奶。女兒看著爸爸的臉,對溫熱的牛奶和爸爸溫馨的照顧感到十分滿意。
在這次互動中,爸爸感受到了女兒不高興的訊號,而且能夠準確理解訊號的含義,並及時地做出了迴應。女兒則從這次經歷以及更多類似的與爸爸的適時交流中,感受到了爸爸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得到了爸爸的準確迴應。她得到了理解,而且還是生命中重要之人對她的理解,所以有著特別的意義。她也因此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如果我能夠與外界很好地溝通,我就能夠找到辦法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孩子的安全型依戀就慢慢形成了。
2、迴避型依賴
比如,女兒餓了開始哭,但爸爸並沒有注意到,女兒哭得更大聲了,爸爸抬頭看了一眼,等把報紙的故事看完,才生氣地走到女兒床邊,說“有什麼大不了的”。他以為女兒需要換尿布,於是他把女兒抱起來一聲不響地換尿布,然後把她放回嬰兒床上,接著看報紙。女兒並沒停止哭,他以為女兒需要睡午覺,於是找來安撫奶嘴,給她蓋上毯子,關上門,希望她安靜下來,但這些依然沒用。後來爸爸看了看錶,發現距離上一次餵奶過去了4個小時,這才意識到女兒可能餓了,才坐下來給孩子餵奶,女兒終於安靜下來,但實際上女兒已經哭了半個小時了。
透過這次經歷,這個孩子便知道了,爸爸不能每次都能明白她發出的需求訊號。如果經常這樣,孩子將會形成迴避型依戀模式。也就是說,孩子會在情感上儘可能不去依賴父母,孩子跟他人的關係也會變得冷淡。他們為了防止內心變得脆弱,不斷弱化右腦對情感的感知,逐漸依靠左腦的理性思維方式。
那麼為什麼這個爸爸會顯得這麼冷漠呢?可能他的童年生活中,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他們好像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也對孩子的感受不敏感,甚至對自己的情感訊號也不理睬,彷彿他們的童年經歷是空白的。
3、矛盾型依賴
比如,女兒哭了,這位爸爸雖然聽到了,卻很猶豫,對撫慰女兒沒有信心,他很擔憂地抱起女兒,忽然想起了工作上的煩心事,還有小時候自己的父母經常吵架,他曾經暗暗發誓絕不會重蹈覆轍。這時候女兒還在哭,他想這一定是女兒最傷心的時候,他緊張的表情和緊緊環繞著女兒的胳膊沒有讓孩子感到一絲安慰。他給女兒餵奶,女兒停止了哭聲,但他依然表情凝重,因為他不知道下次女兒再哭,他該怎麼安慰她。
如果類似的情況經常發生,小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依戀模式呢?那就是焦慮型依戀。孩子不確定父母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有時候能,有時候又不能,這種焦慮導致了不確定感,會使孩子覺得跟他人的聯結不可靠。反觀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存在童年所受的照顧變化無常,或者對照料過度依賴,成年後會對依戀過度專注,內心又充滿了矛盾和不確定。這種專注的態度,有可能會妨礙父母感受孩子發出的訊號,常常感到內心壓抑。前面我們講的買鞋子很糾結的瑪麗就屬於這種情況。
4、紊亂型依賴
比如,當女兒哭的時候,爸爸非常煩躁,他扔下了報紙,直接奔到孩子的床邊,想立刻阻止她的哭聲。他抱起孩子的時候非常粗魯,女兒哭得更大聲了,因為她現在不但餓,還很不舒服。爸爸發現女兒可能是餓了,就抱著女兒走到廚房,快速地準備奶瓶,一著急,奶瓶突然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女兒被嚇得哭聲更大了。
這位爸爸變得狂躁起來,想起了小時候酗酒的母親,會在喝醉了之後打罵自己,他發誓絕對不會像他母親一樣。這時候,孩子在她懷裡停止了哭泣,呆呆地看著半空。爸爸意識到自己走神了,趕緊準備好奶瓶,坐下來給孩子餵奶,過了好一會女兒才回過頭看著爸爸的臉,目光呆滯,面無表情。
這位爸爸童年的經歷深深地影響了他,他分不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回憶。如果女兒不高興父親就陷入恍惚狀態,陷入到自己的情感創傷裡,把孩子扔到一邊,這會使親子關係產生隔閡和恐懼。孩子學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因為她認為激烈的情緒很難控制。這樣孩子會形成紊亂型的依戀模式,很難處理自己跟他人的激烈情緒,心理上可能出現分裂傾向,面對壓力的時候無能為力。
第一種爸爸的做法是正確的,而後面的這三位爸爸的童年,可能出現過精神創傷,他們的情緒變化無常,常常會嚇到孩子。在生理上,沒有撫平的精神創傷會阻礙大腦資訊的流動,左右腦的協調能力也受到損害,在反思生活的時候會陷入混亂,使他不能夠連續地描述過去的生活。
這就導致了他們對生活意義的感知出現問題,情感無處安放,慢慢地對情感的體察變得麻木,注意不到他人的情感,進而影響人際關係,也不太會溝通,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此,反思童年經歷,能夠幫助你瞭解自己,還可以讓你重新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透過分析,你的感受能力和創造生活的能力也會大大提高。發現童年經歷的隱形記憶,最終找到你一貫的行為模式和一直影響你親子關係的問題。
03、如何加深孩子自我認知講述生活故事,即對個人的生活經歷進行描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無論對個體還是群體而言,講述生活故事都是為了分析我們的生活經歷,並從這些經歷中挖掘意義。這能夠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生活,加深對自己的瞭解,也能幫助他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係。這樣可以對生活的認知保持連貫性,這種連貫性對孩子認知的發展和情緒的調節能力都至關重要。
比如,安妮卡三歲時進入瑪麗的幼兒園,當時她家移居當地已經兩年,她只會講芬蘭語。安妮卡外向可愛,喜歡和小夥伴們玩耍,因此她的語言障礙也顯得無關緊要。有幾周時間,媽媽很放心地把安妮卡留在學校,直到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老師很快找來幾個洋娃娃和一個玩具電話做輔助,向安妮卡講述這件事。老師用一個小洋娃娃代表安妮卡,用另外兩個洋娃娃代表老師和媽媽,以此模擬安妮卡的遭遇。代表安妮卡的洋娃娃正在玩耍,然後摔倒了。這時老師給“安妮卡娃娃”配了音,嗚嗚地哭起來。看到這裡安妮卡停止了哭泣,注視著老師。“老師娃娃”對著“安妮卡娃娃”輕聲說話,安妮卡又哭了起來。當“老師娃娃”拿起玩具電話給“媽媽娃娃”打電話時,安妮卡又停止了哭泣,重新開始觀察和傾聽。
老師用這些洋娃娃把安妮卡擦破膝蓋這件事模擬了好幾次,期間不斷讓助手打電話讓安妮卡的媽媽來學校。安妮卡本來就聽得懂“媽媽”這個詞和她自己的名字,加上老師用輔助道具重複講述這件事,她開始明白髮生了什麼事。過了一會兒,安妮卡完全停止哭泣,回到快樂的玩耍中。當媽媽趕到時,安妮卡把洋娃娃和玩具電話拿給老師,因為她想聽老師再講一遍這件事,好讓媽媽知道她膝蓋受傷這件事以及她的不快樂。
講故事這個辦法很好地安慰了安妮卡,她不但明白了發生了什麼事,也對媽媽的到來有了預期。作為成人,我們經常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而對孩子來說,洋娃娃、布偶或者圖片等輔助物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經歷,從而明白自己當下的處境。當孩子明白了發生的事情以及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時,他的不快樂就會大大減少。這不僅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他調節情緒的主要方式。
這裡面是有腦科學理論作為支撐的,作者丹尼爾的腦科學研究表明,在講述的過程中,融合了左右腦的不同功能,左腦模式負責解釋,右腦模式負責資訊,包括儲存這些親歷事情的資訊、社會資訊和情感資訊,只有左右腦不同功能的協調融合,才能產生一個連貫的敘述。
講故事的方式,對促進孩子左右腦的發育,也有著重要作用。這是對於孩子而言。對於父母自身,反思你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加深你對自我的認識,幫助你把豐富的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跟孩子建立一種互動,增加你對孩子的敏感度。透過講述共同的情感經歷,可以跟孩子建立充滿情感交流的良好關係。
最後的話:
人際神經生物學和依戀研究發現,人際關係直接影響大腦的發育,因此,正是我們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經歷塑造了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的思維,影響著我們養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經歷,解決早年未妥善處理的精神創傷,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創造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