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來自侯馬的28歲女子陳晨,婚後三年,胎停兩次,第一次只見測孕棒上兩條槓,去醫院查B超,沒見胎心,是空囊,陳晨也沒太在意;第二次的時候,在第12周的時候,去產檢的時候,被告知胎停,陳晨百思不得其解,婆婆說鼠年的孩子,不要也罷,陳晨也就作罷了。可是,從那之後,陳晨的月經量月經量越來越少,經血的顏色也越發變黑,痛經也比以前厲害了,也再也沒有懷上孩子。

這才來省城醫院找到王主任診療。做B超時,初步判斷為宮頸黏連,再經宮腔鏡進一步確診為宮頸黏連。

陳晨淚眼婆娑地說:“醫生,我還能要寶寶嗎?”主任怕刺激到她,再造成心理負擔,告訴她:宮頸黏連是懷孕的大敵,也不要太擔心,治療後,會有好孕的。

那麼,什麼是宮頸黏連呢?

正常女性的子宮宮腔表面覆蓋有子宮內膜,子宮內膜分為基底層和功能層,功能層隨著月經週期脫落形成月經。功能層脫落後依靠基底層再次形成功能層,子宮內膜阻擋緊貼的子宮前後壁相互粘連。當子宮內膜受到手術或炎症破壞時,子宮內膜的基底層被破壞,無法形成功能層,造成月經量減少等症狀,同時也導致緊貼的子宮前後壁相互粘連。也正因為如此,宮腔粘連治療的效果與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的破壞程度息息相關。

哪些因素會造成宮頸黏連呢?

宮腔手術操作史:吸宮術、鉗刮術、流產刮宮術等宮腔手術,都會使子宮的內膜基底層更容易被損傷,從而導致子宮壁互相黏連,繼而形成永久性黏連。還有子宮肌瘤切除術、畸形子宮矯正術等等都會破壞內膜底層,使子宮基層暴露於子宮腔內,從而造成宮壁的前後黏連。

人為因素:某些化學藥物治療或區域性放射治療等等,可能會使子宮內膜基底層遭到人為破壞,使之出現宮腔黏連。

炎症因素:宮腔手術繼發性感染、產褥期感染、節育環手術繼發感染等,也會導致宮腔發生黏連。

在宮腔黏連的治療上,針對陳晨的病情,採取宮腔鏡進行宮腔黏連的分離,因為陳晨的宮頸黏連屬於中度黏連,術後需要在子宮腔內放置球囊/支架,以防再次黏連。隨後,又配合服用雌孕激素,調理整體孕環境。

三個月後,陳晨的月經逐漸恢復正常,腹痛的症狀也消失了,再指導其試孕後,次月成功受孕,後來,再次經過精準保胎,現如今胎兒發育正常。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在一個雞血媽主導的家庭裡,爸爸就只能扮演廢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