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在的孩子成長,家長都講究用嘴巴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在家長們看來這種方式才是最有利的,效果也還算不錯,可是一些教育專家發現,其實說教這種方法對於孩子的成長已經不再適用,反而“打”的方式更有效果,雖然曾經在一些家長中確實有這樣的說法,但是都被家長們秉承著懷疑態度,下面給大家講解一下為什麼這樣做?
給予孩子一種警告
其實打併不是說孩子吵鬧違背家長意願就要打,而是當家長們用過所有手段,例如跟孩子講道理,用玩具來作為交換條件,這時孩子依然固執堅持自己的看法,哭鬧不聽甚至壞東西這種不好的行為出現,家長就要出手即使制止,告訴孩子馬上停止行動,你現在的行為已經觸及到爸爸媽媽的底線,所以這時爸媽出手警告,會讓孩子在生活中行為不自覺的形成一種約束力。
增加心理承受力
從孩子出生後,多數家長都會小心翼翼的養育孩子,所以說孩子是陶瓷做的娃娃一點也不過分,這時家長們會發現孩子在幼兒園受了欺負除了哭,告狀給老師或者家長,根本不會自我調節情緒,所以當孩子成長中出現過錯,家長們可以合理的出手,讓孩子明白為何捱打並且也要接受一些小小的懲處,這樣做也是讓孩子身體感受到痛,經過這樣的磨練,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堅強,不會沒事因為一點小事就哭鼻子,心理承受的壓力也會慢慢變得強大。
讓孩子變得獨立
獨立性這一點是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身上可以有的一個優點,但是想想整天消極待在雞媽媽身邊怎麼可能變得獨立,所以家長們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是護著孩子,而是學著勇敢的將孩子退出去,與孩子站在對立面,當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搶了別人家的玩具,這時家長們可以適當的用手輕輕的打一下孩子的手板,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這樣下次再出現這樣的情況,他自己就會處理,不會對父母產生依賴,認為自己犯了錯家長會替自己道歉。
當然這裡提示家長,打孩子可不是說用力去打,起到教育震懾的作用就好,同時提示家長們別再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出手,極易傷害到孩子的健康,不過孩子犯了錯,該捨得時候也不要礙於情面忍耐,該出手就要出手,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