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打預防針曾是我特別發愁的事。
嬰兒時期嚎哭聲引眾人觀望,護士皺著眉捂耳朵。幼兒期除了哭,還用小手護住安全帶鎖不讓開。可以說是連哄帶騙使出渾身解數才能完成,打完針之後需要安撫很長時間。以前打針都需要家人陪同幫忙。
當我決定獨自帶三歲多的她去打疫苗時,提前三天開始鋪墊,一起讀關於打針的繪本,畫打針小怪獸,玩醫生遊戲。
如果直接表達的話,有些情感和態度可能會讓兒童感到害怕,所以把情感和態度投射到自己選擇的玩具上會讓他覺得更加安全和舒適。
——《遊戲治療》
來自繪本《打預防針,我不怕》
打疫苗的日子終於到了。
到達後我對她說:“你想什麼時候下車都可以,我會陪著你。”
9點鐘我提議先去取號:“如果今天我們不打針可以把號給別人。你想在車裡等還是和媽媽一起去?”
她選擇一起下車,但在門口看著我去取號。我看著她在那一會兒走來走去,一會兒趴在玻璃上望著外面,看起來有點焦慮。漸漸小朋友多起來,她慢慢放鬆開始和其他孩子玩耍。我詢問她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嘗試往裡面走走,她想了想同意了。
我說:“媽媽會陪著你,絕對不會硬拉,你想走多慢都可以。”
她試探的向前挪了半步,問我:“這麼慢也可以嗎?”
我點頭說可以。或許是覺得好玩,她一點點從大廳挪到走廊邊,打針的房間在走廊盡頭。
走廊邊放了一排座椅,她笑嘻嘻的坐著往裡挪,直到離打針房間最近的一個座位。她又害怕起來,笑容消失,緊貼椅背。
我挨著她坐下,輕撫她的後背 “嗯,我們在這停一會兒。”
坐了一會兒,她突然跳起來貼著牆,看著我邊笑邊靠近注射室門,就在這時,一個孩子哭著從裡面走出來,她立刻轉身跑了,我們退到更遠的座位。之後每從裡面出來一個哭泣的孩子都讓她緊張。我知道已經接近她的“情緒臨界點”了,是時候暫停一會兒了。
很久都沒能再靠近注射室,我們就坐在走廊裡玩小遊戲。漸漸的她放鬆下來,甚至會經過注射室跑到走廊的盡頭,偷看注射室裡的情況。終於她貼著牆走了進去,護士看了她一眼,轉身又跑了。
又在坐了一會兒,她說:“媽媽你能抱著我嗎?”
“當然,你希望我怎麼做?”
她詳細描述著我該怎麼做,並坐在我腿上演示,直到完全達到她的要求。她站起來緊緊的拉住我的胳膊往裡走,越來越低,我不得不彎下腰走路。我抱著她坐下,感受到她的僵硬,她開始抽泣,我輕撫她的後背安慰。
這次她沒用力掙脫。
或許,你可能會說“我哪有那麼多時間!” 歷時兩個半小時;
旁人的冷眼,可能會讓你感覺沒面子;
甚至做好了無功而返的準備,你可能會認為是白跑一趟。
不過,那不是我“虛度”的第一個上午,而陪自己的孩子去面對,甚至去戰勝,一件令她感到恐懼的事,我覺得花再久時間也值得。如果多年後她還會記得這個上午,那更是意義非凡。因為那是我們兩個人共同美好的回憶,她可能會因此倍受鼓舞,而我會因此感慨時光。
即使是人類達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仍沒有哪一個研究者能給面子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我不確定這位護士是針對我,還是我只是偶然出現在她的不耐煩中。都不重要。
如果我因為怕孩子哭而不打針,那麼我可能會感到內疚和自責,認為自己沒能盡到責任。
如果我態度強硬,我擔心隨著她長大每次打針都會更加困難,更不願意失去她的信任。
如果我對她說:寶貝不哭,打針不疼。否定她感受的同時可能會讓她對自己產生懷疑“我的感受是錯的嗎?”
當孩子面對挑戰、困難,無法前進的時候,除了強迫、恐嚇、威脅、催促,我們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支援孩子成長呢?
遊戲力中的輕推為父母提供了新的選擇。
面對危險人類本能會產生恐懼的感受,而逃避只會讓恐懼變得更加強烈。
輕推,教會我幫助孩子把原本不可觸碰的恐懼感變得可操作、可處理。
“我們一邊讓孩子'不要害怕',一邊正在使他們害怕。”——《遊戲力》
直到5歲再次打疫苗,我驚訝的看著小北自己走進注射室,她甚至在護士扎針那一瞬笑著說“一點都不疼”。
一次陪伴輕推,斬斷了”打針“和”恐懼“之間的聯絡,取而代之的是有溫度的陪伴和支援,安全感的建立。相比每次打針帶來的緊張、恐懼,聯結斷裂又重建聯結所消耗的精力和時間相比,一上午的時間真的不算什麼,我只後悔沒早一點這樣做。
不需要大吼大叫,批評指責、恐嚇威脅,那隻會讓孩子退縮逃避或壓抑情緒。一次恰到好處的輕推,不僅能幫助孩子戰勝恐懼,收穫成長,也能使我們的關係更加親密。
輕推的原則
始終陪伴。每一步都要一起走。
速度要慢。拿出“我們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時間”的態度,慢慢來。
經常暫停,永不放棄。如果今天無功而返也沒關係,我們明天繼續。
保持在情緒臨界點上。臨界點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心理位置,在這個點上,有能力面對恐懼,雖然感到害怕,但還能有所行動,至少應在往前邁一小步。孩子可能會笑也可能是哭,或者喋喋不休,但又不會完全情緒失控。
始終給予情感支援。每走一步,每次暫停,都向孩子表達愛和關注,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援,獲得從困難中走出來的勇氣和力量,從而迎得新的成長。
從最近的一件小事開始,想想如果用輕推的方法你會怎麼做呢?
本文內部分網路圖片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