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兒童美術教育家羅斯菲爾德提出兒童早期繪畫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1.5-4歲塗鴉期
4-7歲樣式化前期
7-9歲樣式化期
9-11歲寫是萌芽期
特別針對1.5歲到4歲的這個塗鴉的階段又細分成了1.5-2歲的無控制塗鴉,2-3歲的有控制塗鴉和3-4歲的命名塗鴉。
那些看到孩子塗鴉覺得不好看的人們,其實針對孩子藝術方面的教育真的不能太過著急,孩子的發育是有條不紊的,揠苗助長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也許還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對美術的興趣呢?
黃鉛筆大獎得主馬裡恩.杜查斯的《這不是一本藝術書》就是這樣的一本藝術啟蒙書,它不是一本講大道理的書。它的宗旨是玩就對了。
1、 一些孩子們真情流露的作品卻不能得到家長的讚賞看到孩子在紙上亂塗亂畫一點章法都沒有,家長會給孩子買一些描紅,或者模具,讓孩子照著畫,這樣有模有樣的作品讓家長覺得很不錯,雖然線條還不是太好看,但是比起來亂畫亂塗的那些好了很多了。而且對於藝術創作,能說得頭頭是道的家長也很少,我們想讓孩子學的很多,可又不知道從哪裡入手,看到孩子畫的亂,就買了這些可以照著畫的材料,以為是幫助孩子學畫畫了。
其實這種做法大大的打消了孩子畫畫的積極性。
孩子1歲半到4歲的這個塗鴉期,孩子用畫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由於筆畫還不是很穩,在家長看來,這些亂糟糟的作品實在不如描紅好看。這些真情流露自發畫出來的作品也是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個認識的過程,他們的畫畫的過程中找到了樂趣。
2、 給孩子的藝術啟蒙既然是孩子喜歡畫就放手讓他們畫吧,家長可以準備出足夠的紙筆顏料。
《這不是一本藝術書》提示了一些常用的藝術創作材料,比如:剪刀、紙張、尺子,鉛筆,鋼筆、膠帶和色粉筆、蠟筆、顏料、圓規、橡皮、卷筆刀、盛水的容器、調色盤、墨水、石墨或者石墨棒,炭筆、鑽頭筆、滾筒。
看起來是不是很多啊?
給小朋友工具的時候要注意的是安全性,材料可以選擇安全無毒,可以水洗的材料,對於剪刀或者圓規這類的工具,等到孩子大一些的時候用,或者家長監督孩子使用。
我們把工具提供給他們,剩下的就是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他們喜歡的圖案表達出來。也許在我們看來亂糟糟的一團線條,正是他們給小兔子畫的一條回家的路線或者一個藏寶圖的圖紙。
給孩子最好的啟蒙就是要讓他們玩兒的開心,不需要去早教班,在家陪伴孩子的時光就是最好的教養。
3、 黃鉛筆大獎得主:玩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玩。馬裡恩·杜查斯認為,如果你願意嘗試,學習藝術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遺憾的是,太多的孩子和成年人不相信他們能創作出任何足以稱得上“藝術”的東西。
作為全球年度創意與設計大獎“D&AD黃鉛筆獎”插畫設計獎金獎得住,馬裡恩的《這不是一本藝術書》透過7大藝術創意基礎,50種藝術玩法,讓孩子們在玩兒的過程中開發藝術創意思維。
玩兒是孩子們的天性,讓孩子端坐在桌前老實的畫畫很少有孩子能坐得住,《這不是一本藝術書》從遊戲的角度出發,分別按照點、線、面、形狀、顏色、技巧以及思路的方式逐步地讓孩子們掌握這些。 家長們要做的不是點評孩子們的作品,也不需要太過讚許,把材料提供給他們就對了。
與其週末就早早的去早教班報到,不如在家陪著孩子一起畫畫。把他滿意的作品儲存起來,過一段時間看看,你就會發現孩子的進步在哪裡了。
寫在最後:這本書不僅對兒童有啟蒙價值,對成年人認識造型藝術和提升藝術興趣也很有意義。對於我國的入門美術教育來說,本書自由輕鬆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必要和有益的補充。
——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色彩研究所所長 宋建明
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做為家長更多的是想給孩子更好的,但是並不是早教班就一定是首選,家長的陪伴才是增進親子關係的首要因素,翻開這本書,從空白的頁面到最後有了更多需要按照自己的創意去完成的作品,這不也是一個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