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孩子掌握1500個單詞夠用嗎?——在國外夠用但是在中國就不夠。
隨著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更迭,人們在滿足生活的同時,對子女的教育也越發的嚴格起來。現在人不再拼工資、拼家產,而是改為拼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比別人家的孩子掌握的技能多,那麼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和成就感。
前不久看到一個家長分享自己的孩子,一個月需要花多少錢,結果一算下來每個月要3萬元左右,但其中衣食住行僅僅不足1萬元,4個特長班的學費就2萬多元。我本以為他的孩子已經念小學或者初中了,但是等最後才知道他家孩子今年剛上幼兒園。難道,只有嚴格把控的孩子,未來發展才能好嗎?任由小孩生長,在一個愉快的童年中長大,成年之後,這兩種孩子有什麼差距呢?
“散養”的孩子,“圈養”的孩子,未來有什麼區別區別一、生活壓力不同
嚴格把控的學生在長大後,生活壓力會小於順其生長的孩子。一是因為嚴格把控的學生,在長大後基本上都能考取不錯的學校,在未來發展上也自然不用擔憂。其次是,能在學生小的時候,就為他報名各種補習班的家庭,其家庭條件肯定也不會太差。就拿我文章開頭的例子來說,他家孩子一個月費用在3萬元,那麼他家的月收入肯定不止3萬元。
區別二、看待世界眼光不同
圈養的孩子在童年中,並未體會都童年的樂趣,在童年的美好時光,全都被書海所淹沒,所以這類孩子成年後,因為錯失了探索世界最好的機會。所以在看待世界和處理一些問題上,會有自身的侷限性。但是散養的學生在童年時,跟隨著天性不斷的探索,即使遇到了失敗也不會打消他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性格會比圈養的學生,更加堅毅。
區別三、未來發展不同
圈養的學生,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學習方面自然是不用父母操心。但是散養的學生,因為在小的時候沒有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在上學的時候,成績必然是會落後很多。如果散養的孩子積極上進還好,但是如果他接受了自己學習不如別人,覺得自己比其他學生差一等級的話,那麼在未來也很難會取得好成績。所以,不出意外的話,圈養的學生未來發展可能比散養的學生好,但是以思想不如散養的學生開放。
教育的本質,離不開學生良好的生長我國重視教育,但是也反覆多次的強調,成績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好壞等等。可是不知何時,成績就是成了斷定學生好壞的主要標準。就拿興趣班來說,現在有學生沒有報興趣班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條件不好,或者不管自己孩子的人。能從真正意義上,懂得學生,讓他自由選擇的家長實在太少了。
教育並不是家長用來攀比的東西,許多家長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給學生報名補習班,只是別人家的孩子報名了,自己家的孩子也不能差什麼,於是也就跟著報名了。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就開始擔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會這些東西,會不會在未來被人瞧不起等等。在家長之間談論的時候,話題中心總是在孩子身上,所以如果自己家的孩子哪哪都不會,總是會讓家長覺得臉上無光。
但是,我覺得學生學習的東西,並不在於多,而是精。所以沒有必要報很多華而不實的補習班,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然後投其所好報名就行了。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報了學生不喜歡的補習班,不僅浪費時間和金錢,學生自己壓力還非常大,得不償失不是嗎?
言歸正傳:
綜上所述,“散養”的孩子,“圈養”的孩子,成年後,他們未來我覺得就只有這幾個區別。不過只是我的個人猜想,畢竟未來的日子還很漫長,這其中出現什麼樣的事情都不奇怪。散養的學生最後出人頭地的事情,也比比皆是,最主要還是看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是嗎?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你覺得散養的孩子和圈養的孩子,未來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