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究竟咋回事?
如果把子宮比喻為寶寶們從受精卵發育為胎兒這十個月暫居的別墅,大多數媽媽們擁有的是一幢獨棟別墅——一個子宮、一個宮腔。
還有部分媽媽們擁有的是雙拼別墅——例如,縱膈子宮中,宮腔中多出了一道“牆體”。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一位英國媽媽梅蘭妮·巴塞特,則擁有排列成心形的兩幢“獨棟別墅”——這位媽媽有先天性的雙子宮,並且生下了白白胖胖的三胞胎姐弟。
英國媽媽梅蘭妮·巴塞特和她的三胞胎寶寶們。三個寶寶剛剛過完聖誕節,即將迎來他們的週歲生日/圖片來源: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9082243/Mother-32-woman-UK-birth-triplets-two-different-wombs.html
梅蘭妮是英國第一例產下三胞胎的雙子宮媽媽。
在此之前,她已在2017年和2019年分別生下了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
當得知自己懷上三胞胎時,梅蘭妮不禁直呼:“這實在太瘋狂了!”在她的兩幢“獨棟別墅”裡,其中一棟住的是雙胞胎姐妹布魯可和伊莎貝爾,另一棟住著弟弟寶兒。三個寶寶在2020年1月透過剖宮產來到這個世界。
梅蘭妮和丈夫本的七口之家。/圖片來源:https://www.tyla.com/life/life-news-woman-two-wombs-gives-birth-triplets-baby-grown-each-pregnancy-rare-20201223
雙子宮裡住著三胞胎,究竟有多麼“瘋狂”?
雙子宮較罕見,發病率約為0.01%~0.3%。多數患者自己不會感覺有什麼異常,一般在婦科檢查或產檢中發現。
雙子宮和單/雙角子宮、縱膈子宮一樣,都是異常發育的子宮。
子宮發育異常的型別。圖片從上至下,從左自右依次為:正常子宮、雙子宮、弓形子宮、單角子宮(宮腔相通、宮腔不相通、殘角子宮無腔、無殘角子宮)、雙角子宮(完全雙角子宮、不全雙角子宮)、縱膈子宮(不全縱膈子宮、完全縱膈子宮)。
顧名思義,雙子宮有兩個各自發育出來子宮和宮頸,有時陰道也會分為兩個。
正常情況下,在胚胎髮育的過程中,兩側的苗勒管會在中線處融合,形成一個子宮。如果受到內外因素的干擾,兩側苗勒管不能正常融合,就會各自發育形成兩個子宮。
有些人可能覺得,一幢“別墅”住進三胞胎可能有點擠,那兩幢“別墅”住進三個人,不是寬敞又穩妥麼?
事實並非如此。
雙子宮媽媽要順利生產——不是件容易事兒雖然雙子宮本身通常不會增加受孕的難度,但如果存在嚴重形態畸形、子宮肌層或內膜發育不良,則容易引起不孕。
當順利受孕後,還要經過多重考驗:
雙子宮雖然有兩幢“別墅”,但每幢實際上都偏小,而且可能存在“房屋建造”的缺陷,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導致較高的流產率;由於“住宅空間”有限,不能承受逐漸增加的宮腔壓力,因此較易發生子宮破裂;每一側的子宮僅有單側的韌帶等“鋼筋結構”支託,較易發生子宮扭轉;妊娠過程中雙子宮的宮腔壓力容易過高,胎膜受力不均,加之時常伴有宮頸機能不全,較易引發胎膜早破和早產。雙子宮缺乏單子宮的收縮對稱性,並且肌纖維和神經等“磚牆、電線線路”的排布可能存在異常,因此在宮縮時可能出現產力異常;雙子宮還會增加臀先露的風險,造成胎位異常;另外,子宮、宮頸及陰道本身的畸形還構成了軟產道異常。這些都可能造成難產。 正常子宮懷的三胞胎要全部活產——是一件難事兒當我們不考慮雙子宮的生育難度時,三胎妊娠本身難度係數就很高。
作為一種高危妊娠的情況,三胎妊娠容易引起多種母胎併發症,包括妊高症、羊水過多、胎膜早破、胎盤早剝、流產、早產、胎兒畸形甚至死胎。
三胎妊娠還有約5%的機率會出現雙胎輸血綜合徵,這種綜合徵會導致一個胎兒的血液透過共用的胎盤分流向另一個胎兒,這不論對於供應血液還是接受血液的胎兒都是不利的。
如果不進行治療,胎兒死亡率高達90%。梅蘭妮在妊娠期間也十分擔心住在同一幢“別墅”裡的雙胞胎姐妹會出現這一情況。
雙子宮媽媽的三胞胎寶寶要全部活產——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兒據估計,雙子宮媽媽自然受孕懷上雙胞胎的機率是1:1,000,000。
這4例中僅有1例是自然妊娠,其餘3例是透過促排卵和輸卵管內配子移植而受孕,最終僅有5個寶寶足月誕生,僅有1例的三胞胎全部活產,其餘則經歷了減胎、流產或者新生兒死亡。
女性朋友們如果發現自己擁有兩幢“別墅“,一定不要緊張,希望以下幾點小貼士能夠幫助到困惑的你:
發現雙子宮,我該怎麼辦?如果在體檢、孕檢或者其他檢查中發現存在雙子宮,有必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進一步的檢查,瞭解清楚子宮異常的情況,以及是否同時伴有其他器官的發育異常。
小貼士雙子宮患者可能存在Herlyn-Werner-Wunderlich綜合徵,即同時出現梗阻性半側陰道及同側的腎發育異常,易對母親和寶寶都造成影響,因此要做好相關的影像學檢查。
我需要進行治療嗎?如果沒有症狀,正常的生活沒有受到影響,一般是不需要治療的。如果存在腹痛、性生活時疼痛或月經異常等情況,需要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目前,透過手術治療雙子宮仍存在爭議,部分研究認為手術治療並不能改善妊娠結局。如果存在反覆流產等情況,需要由臨床醫生綜合考慮手術利弊來給出建議。
準備懷孕生孩子,我該怎麼辦?如果有生育需求,不論頭胎二胎,一定要在備孕期開始前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孕前檢查,才能更好地迎接寶寶的“入住”。
雙子宮媽媽們的產檢一定不能偷懶,定時到醫院進行檢查,才能及時瞭解“別墅”的房屋狀況和寶寶們的“居住”情況及健康情況。
在懷孕期間,醫生會加強監護,密切關注宮頸狀況、胎兒生長髮育等媽媽和寶寶的指標,必要時採取相應措施。
我應該順產還是剖腹產?部分雙子宮媽媽是有陰道試產的可能的,但雙子宮順產可能發生產程異常、子宮破裂或軟產道損傷等併發症,因此臨床上可以適當放寬剖宮產指徵。所以媽媽們要積極聽取產科醫生的建議後再做出選擇。
我已經懷孕了,我非常擔心能否活產,我該怎麼辦?雖然雙子宮可能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的機率,但是成功活產的案例依然有不少!準媽媽們一定要放鬆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家人們也要調整好心態,多予以她關懷和陪伴。
最後再送上一張三胞胎寶寶樂開懷的可愛照片,希望所有女生們,聽好啦——不論“別墅”有幾套,每天開心最重要!
參考資料:1.https://www.dailymail.co.uk/femail/article-9082243/Mother-32-woman-UK-birth-triplets-two-different-wombs.html
2.張敏敏,顧江紅.雙子宮相關臨床問題分析.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2017.
3.Slavchev S,Kostov S,Yordanov A.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in Uterus Didelphys:A Report of Three Cases.Medicina(Kaunas).2020.
4.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九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5.Mhatre M,Craigo S.Triplet Pregnancy:What do we tell the prospective parents.Prenat Diagn.2020.
6.Mashiach S,Ben-Rafael Z,Dor J,Serr DM:Triplet pregnancy in uterus didelphys with delivery interval of 72 days.Obstet Gynecol 1981
7.Ginsberg NA,Strom C,Verlinsky Y.Management of a triplet gestation complicated by uterus didelphys.Fetal Diagn Ther.1997.
8.Chang LW,Chang CH,Yu CH,Chang FM.Prenatal diagnosis of a triplet pregnancy complicated with one acardius in a patient with didelphys uterus using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Prenat Diagn.2003.
9.Díaz-García C,SubiráNadal JP,Urgal Ayala A,Cazorla Amorós E,Borrás Suñer D,Perales Marín A.Spontaneous triplet pregnancy complicated by uterus didelphys:a case report.Fetal Diagn Ther.2010.
10.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Management of acute obstructive uterovaginal anomalies.ACOG Committee Opinion No.779.Obstet Gynecol 201
11.Lovelace D.Congenital Uterine Anomalies and Uterine Rupture.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16.
12.Bhagavath B,Ellie G,Griffiths KM,Winter T,Alur-Gupta S,Richardson C,Lindheim SR.Uterine Malformations:An Update of Diagnosis,Management,and Outcomes.Obstet Gynecol Surv.2017.
本文首發:醫學界婦產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