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對於自己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小天使,寶媽對其比任何人都要重視,可迫於當下生活壓力以及種種原因,如今多數寶媽在夜幕來臨時鮮少有機會陪伴在寶寶的身邊睡覺,這也就導致了母子之間的關係在無形中愈發疏遠,甚至還會有寶寶與家中幫忙帶娃的老人、保姆關係比媽媽親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讓不少初為人母的媽媽都感到有些寒心。

案例:

此前同事小王就是如此,她原本在休產假的時候就計劃好一切,每天可以說是與孩子形影不離,但後面因為生活壓力,她不得不重返職場讓婆婆幫忙照顧孩子。

而孩子也很是安分,對於婆婆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排斥,在那之後孩子便時常與婆婆一起睡,平日裡小王見到孩子的時間也只有週末休息的時候,可當週末小王想和孩子一起睡時,卻發現孩子總是睡不著覺還哭著喊著要找奶奶,這讓小王心理感到很不是滋味。

這種情況想必不少寶媽都曾遇到過,那麼針對這個問題,難道就如同大眾所說的那般嗎?其實並不全是!

此前國外的精神分析學家施皮茨,曾針對寶寶群體做出了一項實驗,而實驗得出了一個令人較為可信的結論:如果寶媽照顧寶寶的時間不滿一年,那麼寶寶的依賴感就會從最初的媽媽身上開始轉移。

同時,美國社會學家以及英國心理學家聯合著作的《社會心理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關的論點,兩者認為:寶寶年紀越小,睡眠時的狀態就越放鬆,而這個時候寶寶所具備的安全感來自於他周邊最近的人。

另外《美國兒科學會》也曾建議道:想要更好的培養依賴關係最好是在孩子6月大之前都和寶寶一起睡,之後可以酌情而定,而在孩子3歲之後在考慮孩子分床睡一事,這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由此我們也可看出,寶寶跟誰睡就和誰親並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說法,雖說陪伴寶寶睡覺的人很是重要,但與之相比抓住孩子建立依戀關係的黃金時期更為重要!

黃金時期指的是什麼?

這裡的黃金時期較為籠統的來說,就是指孩子3歲前,3歲前的孩子如果長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在記憶中缺少父母的身影,那麼親子之間的關係容易缺失不說,孩子自身很有可能因為缺乏父母陪伴而出現缺少安全感膽小怕生的情況。

而要論具體時間的話,此前就有研究表明,當孩子出生後的6~12個月內,是父母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最佳時期,在孩子處於這個階段時,父母的陪伴能給孩子孩子帶來極大的安全感,而這個時期若是由旁人代替父母陪伴孩子的話,那麼父母之前予以孩子陪伴所建立起的關係很有可能因此受到影響。

那麼根據依戀理論來說,不同性格的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因為自身性格的緣故讓孩子產生不同的依戀關係。

那麼依戀關係有哪些不同:

一、安全型依戀

當孩子擁有這類依戀關係時,其家長的性格必然是細心且敏感的,同時這類家長擁有著較強的責任感,在育兒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事情會予以更多的關注,使得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

二、矛盾型依戀

通常來說具有矛盾型依戀關係的孩子,時常會渴望得到他人的愛,但同時對他人的愛又充滿抗拒和害怕,甚至當有人釋放善意時會有著較為強烈的牴觸心理,而這類孩子的家長性格上也較為矛盾,他們時常會錯誤的理解孩子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同時對於孩子時常會表現出一副時而熱情、時而冷漠的樣子,也正因如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從父母的身上得到明確的情感支援,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內心很容易產生悲傷情緒或是怨恨情緒。

三、迴避型依戀

擁有這類依戀人格的孩子通常對外界都很是敏感,他們過於害怕失去亦或是失望從而不敢展開新的社交或是接觸新的事物,這類孩子在受到他人排斥時並不會感到憤怒不甘、反而會展現出怯懦退縮的樣子。

而這類孩子的家長性格上並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說法,因為家長的缺乏耐心、迴應孩子慢、刻板固執、極度自我、習慣高位統治孩子等都會讓孩子形成成這類人格。

所以想要讓孩子有著一個健康的人格那麼家長除了從小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親子依戀關係外,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加端正自身育兒的態度,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2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生完孩子就變成中年“油膩大媽”?4條指標,已婚寶媽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