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和成長髮揮著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情緒、社會和認知功能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是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最早有機會發現、最大程度上可以幫助孩子的人。

如何判斷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

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應該熟悉孩子當前發育階段的一些基本情況、習慣(如睡眠、飲食和日常活動等)和處於恰當的角色時應有的一些表現(如學校裡的表現、家庭作業測驗和同齡人的團體活動等)。粗略了解什麼是兒童的健康心理,以及兒童心理髮展規律及特點。或者是從感官體驗以及生活經驗上,來判斷各年齡階段的孩子是否顯著不同於同齡人。現在,基層兒童保健機構免費提供多種兒童體檢專案,在與兒科保健醫生的接觸過程中,也許就能夠發現一些明顯的問題。

有些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或是對孩子關心不夠,會有意無意地忽略孩子的許多表現,認為是孩子的個性使然,這時學校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校老師或者校內心理諮詢室老師對孩子的認識,以及對其行為進行的觀察與描述,可以反映出孩子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

發現問題後的處理辦法

當自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絕大部分家長都會感到莫名其妙,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甚至去窮究根源或者責怪彼此。

事實上,心理疾病在兒童中有較高的發病率,社會和環境的壓力對兒童有著顯著的影響。家庭問題(例如離婚、家庭暴力、忽視、物質濫用、經濟拮据等)只是對發育產生影響的壓力中的一小部分。社會也會對兒童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青少年中的暴力、性騷擾,媒體中的暴力,社群治安不良等)。如果沒有大人留意和過問,或者孩子隱瞞了這些影響他的事,那麼就無法在早期阻止和預防,就可能爆發情緒和行為障礙。有時心理問題的發生是如此隱祕而無從發現,因此,當知道孩子存在心理問題時,不應心懷一種無由的羞恥感或者過早地向孩子周邊的人問責,抑或是對孩子的問題草草定論,不予重視。而是應當積極地應對並尋找專業人員提供指導和幫助。

有的孩子發生心理問題,僅僅表現為身體上的症狀;有的則表現為情緒和行為障礙。當一般的保健醫生無法進行系統體檢與評估時,應帶孩子去兒童專科醫院或是綜合醫院的心理諮詢門診,經過系統的檢查與評估,得到較為準確的診斷。

家長如何和學校或老師溝通

學習是孩子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孩子和學校環境之間的配合不良,有可能對孩子的精神和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從而干擾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學生的父母或監護人應和學校老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因為當孩子在學校有困難時,通常由老師最初發現並告知家長,雙方可以初步討論應對措施。另一方面,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可以大致告訴老師孩子有哪一方面的問題,這樣校方可以對孩子進行全面的評估,來確定其是否適合普通教育,或是需要去特殊的教育機構進行學習。孩子的父母或監護人和相關人員可以組成一個有機體,大家一起為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提供支援和幫助。

治療中如何觀察孩子狀況

父母或監護人在孩子的治療過程中,應該和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結成信任的治療同盟,定期隨訪並向就診醫生反映孩子在家中或學校裡的表現,對於某一具體問題,可以針對性地採用相關的評估量表進行評分和判斷,以便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制訂下一步的治療計劃。

如何應對孩子不願意吃藥

規範的藥物治療是改善精神障礙的關鍵,然而精神障礙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拉鋸戰,少則幾個月,長則需要維持數年。當這些數量不少的藥片擺在孩子的眼前,即使再乖巧聽話的孩子,讓他們日復一日吞下這些乾硬苦澀的藥片也並不容易。如果患兒自制力不佳,未能意識到自己生了病,覺得自己與常人無異,甚至覺得父母端上來的藥片是“毒藥”,那麼想讓他們順利吃藥,簡直是天方夜譚。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必須加強監督,要格外的提防患兒藏藥。對付這些小花招,家長要做的就是無微不至、一絲不苟的監督。有的家長會有一些小方法,例如告訴患兒,服用的藥片是鈣片,吃下可以長高、變聰明,便可讓患兒順利地服藥。這些方法是可取的,但不是長久之計。孩子拒不服藥,拿出父母的威嚴,強制服藥,有時也是必要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和藥物起效後自知力的恢復,服藥可能會簡單起來。

服藥困難的患兒,必要時應選擇住院治療,由醫護人員監督用藥。或者,可採取長效針劑。長效針劑在體內代謝衰減較慢,效果維持比較長久,可減免許多口服藥物的痛苦和困難。

中國健康傳媒集團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產婦第一眼看到孩子,懷疑生了個“怪物”聽護士回答轉悲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