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的爸爸又因為樂樂在學校打架被幼兒園老師叫去了,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了。
樂樂爸爸也是非常苦惱,每次樂樂打架爸爸都回家揍樂樂一頓但似乎並不起作用,而且還有加重的跡象,樂樂不只是和同學打架了,在小區公園裡玩耍也經常無緣無故地動手打別的孩子。
樂樂的家長也很疑惑,孩子這是怎麼了,孩子喜歡打人,有暴力傾向,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
事出必有因,我們要想制止孩子錯誤的行為首先要發掘出事情的真相,了解到底為什麼孩子會打人。
孩子的“暴力傾向”“愛子不教,猶飢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孩子的教導和撫養一樣重要,但教導孩子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以暴制暴”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管什麼原因先打孩子一頓。
同樣孩子出現“暴力傾向”的問題也要溫和的去解決。孩子出現“暴力傾向”的問題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並不是就證明孩子學壞了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孩子出現打人“暴力傾向”其實是內心活動的一種外在反映,這可能是好的反映也可能是壞的反映,家長也不要過於慌張,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暴力行為1、父母的影響
俗話說得好,孩子最早的老師就是家長。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有家長的影子,這是無法避免的。
孩子出現喜歡打人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有這樣的行為,孩子通過模仿學到了這種處理問題的方法。
像本文開頭提到的樂樂一樣,樂樂父親在樂樂出現問題時總是喜歡用揍孩子來處理問題,但孰不知當爸爸在打樂樂時其實在給孩子灌輸用暴力就能解決問題的思想,孩子有了這種心理當爸爸再教育時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2、心理壓力的外在表現。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心理簡單,不會出現像成人一樣複雜的心理和思想。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雖然還小,但心智是在不斷髮展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簡單的世界觀,有了自己的是非判斷。
這個時候父母更要密切的關注著孩子心理的發展,孩子簡單的世界觀還很脆弱,抵禦外部的力量差,當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時就容易受到刺激,產生自卑等消極的心理,這時孩子就容易用暴力的行為來面對不喜歡的人和事。
像這幾年出現的校園暴力事件就可能是這種心理的誘因,孩子在學校因為種種原因被同學歧視孤立,孩子就可能用暴力來回應自己的不滿。
3、原生家庭出現問題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經就做過著名的“波比娃娃”兒童暴力實驗,得出結論:家庭的影響是孩子出現暴力行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離婚率的提高,許多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出現在福斯的視野裡,這些家庭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比原生家庭和諧的孩子要高得多。
當家庭關係出現裂痕,父母夫妻關係不和諧,孩子的教育往往會被家長忽視,孩子也就成了家庭破裂的犧牲品。
孩子因為缺乏家庭給予的安全觀就容易出現自卑的心理嚴重的就容易出現抑鬱症之類的精神疾病,孩子出現“暴力傾向”也就不足為奇了。
父母怎樣給予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拒絕“暴力”?1、家長要以身作則,避免出現暴力的現象
孩子大部分的行為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那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儘量保持心平氣和,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當孩子犯錯誤時,不要總是想著揍孩子,孩子不是打出來,是教育出來的。家長要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遇到問題不要急,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再來教訓孩子。
平常在孩子面前不要總是擺出高高在上的態度,要學會平等的和孩子相處,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做孩子的敵人。
當孩子將父母當作朋友了,孩子也就會敞開心扉願意主動的將生活中的問題疑惑向父母傾訴,家長也就能更好的提出自己的意見,孩子也就更容易去接受父母的諄諄教誨。
2、父母家長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情況
孩子在中學時期正處在心理髮育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孩子心理會很敏感也很脆弱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展開溝通,當孩子不願意說時,家長也不要勉強,平常多了解孩子的愛好,努力讓孩子接受自己。
家長也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孩子做簡單的心理輔導。當發覺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及時領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做更加專業的心理疏導。
3、父母也要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
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基石,當夫妻關係出現問題時,家庭關係也就出現問題了,這時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很大的波動。
當無法避免出現家庭問題時要儘量不要讓孩子成為家庭破裂的犧牲品。父母雙方要多注意孩子的成長,要多花時間陪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應有的安全感,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孩子出現“暴力傾向”主要原因還是環境引起的。
家庭環境、學習環境都很重要,作為父母不能只在物質上滿足孩子,也要注意孩子精神化世界的成長。
豐子愷說過,“人的生活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家長要注意孩子精神生活的富足,孩子精神健康了,心理問題自然也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