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氯丙醇酯”這個名詞,各位爸媽是不是一頭霧水,擔心“奶粉裡不會又有啥有害物質被檢出了吧”?
“氯丙醇酯”確實是近年來國際關注度極高的新型汙染物,只要是含油量高的食物裡,基本都含有這類物質,嬰幼兒配方奶粉自然也不例外。
去年8月份香港消委會檢驗了15款嬰兒配方奶粉,聲稱全部含有氯丙二醇(3-MCPD),也就是氯丙醇酯的一種。
這事兒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為啥我又拿出來說呢?還不是因為本熊時刻心繫國內奶粉的安全嘛。
好啦,說實話,這不是新的一年了嘛,也該申申課題,搞搞科研了不是?最近反正都在研究奶粉,就想看看能不能做點奶粉裡汙染物的風險評估。
真的是這樣嗎?嬰幼兒配方奶粉裡的汙染物,沒人關注?這不科學啊!
雖然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還不算多,但已經可以初步證明“氯丙醇酯”對於嬰幼兒是存在一定風險的。實際上國內近幾年,最少也做了3、400批次奶粉中氯丙醇酯的相關研究了,下表列出了一些資料,但並不完全。
這些資料代表什麼意思呢?
歐盟和世衛組織對3-MCPD 的每日耐受量(TDI)規定是2微克/公斤體重,也就是10公斤體重每天最多攝入20微克,超過就會產生風險。
就拿上海檢出資料最大值0.208毫克/千克舉個例子,假設娃每天要吃100克這種奶粉,那就相當於攝入了0.0208毫克3-MCPD(20.8微克)。
這時候就要看娃的體重有沒有超過10公斤了,超過了,那即便天天吃100克這種奶粉也沒啥影響。沒超過的話,那就得小心了,風險是有可能逐漸累積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例子,每個娃的奶量和體重都是在動態變化中的,各自的風險也並不相同。
上表為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份研究,研究人員根據不同階段奶量和體重波動,結合該段位奶粉3-MCPD檢出情況,做出了更為科學的風險評估。
風險到底大不大?
你們看紅框裡的資料就行,和2微克/公斤體重做個比較,大於2就說明有風險了。
令人痛心的是,最為脆弱的0-6個月小嬰兒,卻是風險最高的人群。
此消彼長,也就產生了風險。
既然奶粉裡有汙染物,那隻要不吃奶粉就可以避免風險了吧?我們都知道母乳是寶寶最完美的食物,這點無需多言。
但遺憾的是,母乳也曾被檢出高含量的3-MCPD,平均值達到了35.5微克/千克,雖然樣本量較少,但至少說明了這種汙染物在母乳裡也是切實存在的。
即便是娃斷奶了,吃和大人一樣的食物了,也依然很難避免和氯丙醇酯的接觸,因為只要是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在加工過程中都難免會產生這種汙染物。
無論是食用油,還是泡麵、油條、焙烤食品這些油油的食物,都可能含有這種汙染物。
它們真的是無處不在,我們似乎也真的無處可逃。
但其實無論是母乳,還是奶粉,或者其他脂肪含量高的食品,汙染物基本上都是由於原料帶入的。
只要控制好原料,就能把氯丙醇酯的風險降低。什麼叫控制好原料呢?
我們要知道氯丙醇酯主要產生於食用植物油的精煉過程,精煉程度越高,氯丙醇酯的含量就越大。
而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往往都會新增精煉植物油,氯丙醇酯也就由此進入這些食品中,這就是原料的帶入。
母乳也是一個道理,媽媽在哺乳期如果大量食用含有精煉植物油的食物,也可能導致氯丙醇酯遷移到母乳中。
所以控制好原料,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控制好精煉植物油的攝入。
植物油種類那麼多,我該怎麼控制?建議多留心“棕櫚油”。唉,也不是我成心想“黑”棕櫚油,實在是它的氯丙醇酯含量超群,把其他植物油甩出去大半圈啊。
根據武漢食品化妝品檢驗所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的聯合研究,3-MCPD含量排第一的是棕櫚油(中位值為3.18毫克/千克),比別的油高多少倍你們可以直接看下錶所示。
看這麼多資料可能不太直觀,對視力也不太友好,我再直接擷取一下原文裡的柱狀圖,你們品品:
補充說明一下,2-MCPD同樣也是氯丙醇酯類的汙染物,目前缺乏毒理學研究,還沒法進行風險評估,但謹慎來說還是要引起重視的。
這項研究的結論與歐洲食品安全域性(EFSA)相同,棕櫚油的氯丙醇酯含量最高,遠高於其他植物油,而橄欖油則最低。
所以就目前的研究而言,避開含有棕櫚油成分的食物,最有可能幫助我們降低氯丙醇酯的攝入量。
但是作為消費者,憑什麼總要讓我們到處躲避這些汙染物呢?寫到這裡,文章也應該昇華一下了:
解決氯丙醇酯這些汙染物的根本方法,不應該是讓消費者躲避,這兒不能吃,那兒也不能吃。
目前國際上還沒有氯丙醇酯的相關限量標準,歐盟正在制定中,預計今年初發布,但我還沒有找到(如果有哪位大佬看到了希望不吝分享)。
但對於氯丙醇酯的“孿生兄弟”——縮水甘油酯,歐盟已在2018年釋出了嚴格的限量標準。
全球第二大棕櫚油生產國馬來西亞,已經為歐盟新標準做準備,將精煉棕櫚油中的3-MCPD全面降低到了2.5毫克/千克。
CAC食品汙染物法典委員會也已在2019年8月釋出了《減少在精煉油和精煉油食品中的3-單氯丙烷-1,2-二醇酯(3-MCPDEs)和縮水甘油酯((GEs) 的操作規範》。
這一系列的舉動都在提醒我們,氯丙醇酯類的汙染物值得重視,我們應該從標準法規的建立和加工工藝的進步上來尋找解決之道。
從根源上降低汙染物的產生,消費者手中的終端食品才能真正安全。
總結寫到最後,感覺氣氛有些沉重,食品檢測技術在發展,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新型汙染物冷不丁的冒出來。
毒理學研究和風險評估都挺耗時間,標準制定也只能等待,但在生產中儘可能地降低汙染物是全世界的共識,我們也都在努力去做。
寫下這些,不是為了讓你們感到焦慮,而是想讓你們多一些知情權,也多一些選擇權。
為啥我從頭到尾都沒說氯丙醇酯到底有什麼危害?因為到現在都只有動物實驗證明它是有害的。
那它會對人體有害嗎?在沒有切實的證據前,我不會下這種定論,所以也就別給自己製造焦慮了。
當然如果你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那在相關標準出來之前,就少吃點含棕櫚油的食品吧。
而對於純奶粉餵養的6月齡以內寶寶,在選擇1段奶粉的時候,也建議留意是否新增棕櫚油。
新增棕櫚油不一定會導致氯丙醇酯過高,但能選擇的植物油配方那麼多,挑一個風險更小的不是更好嗎?
參考文獻[1]朱冰,王玲莉,何華麗.杭州市0~3歲嬰幼兒配方乳粉中3-氯丙醇酯暴露風險評估[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20,32(05):544-547.
[2]程莉,李莉,甘源,唐曉琴,趙艦,周春豔.食品中氯丙醇脂肪酸酯的健康風險評估[J].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20,30(06):745-750.
[3]陳啟榮,邵鵬,孟祥福,郎爽,湯慶峰,梁穎.食品中氯丙醇酯和縮水甘油酯汙染狀況及檢測技術進展[J].化學通報,2019,82(09):801-805.
[4]尹峰,李靖,楊冰潔,李克靜,賈迪,成雪,李淑娟.嬰配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汙染狀況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9,10(05):1126-1132.
[5]盧躍鵬,金紹明,江小明,楊永,何平,胡筱靜,龔蕊,侯靖,塗鳳琴.部分省份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含量水平調查分析[J].中國油脂,2015,40(11):79-84.
[6]張妮,周靜,胡守江,葉青,彭亞鋒,陸壹.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氯丙醇脂肪酸酯的檢測方法最佳化與汙染暴露[J].食品科學,2019,40(10):3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