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薩姐出品

孩子的作業,最容易讓父母上頭。

連《奇葩說》也來戳父母的痛點:“孩子的作業太多總是寫到半夜,我該不該跟老師理論?”

老奇葩陳銘旁徵博引、高談雄辯,把該跟老師理論、為何要理論的緣由,講得清楚透徹,讓人實在服氣。

強大的辯論實力,本以為他一定會贏,不料竟輸給了對手。

在蔡康永看來,陳銘輸就輸在,一直為孩子“斬殺惡龍”,卻沒有教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困難,“這位爸爸很兇猛、很有效率,卻少了溫暖”。

孩子成長,總會遇見困難。

如果父母總以為大人才能解決困難:

孩子題目不會做了,父母立即上手教;

在學校沒吃飽,趕緊打電話找老師;

孩子和小夥伴打架了,父母二話不說要為他出頭;

……

為孩子搞定了所有難題,但他卻沒了鍛鍊機會。

教育是一場陪孩子升級打怪的旅程,孩子學會降服困難,成長才會來到。

01

越多為孩子出頭,他越弱

“直升機”父母的特性是“過度操心孩子一切”,比如幫他解決困難,無論是學習還是人際交往方面。

《老師請回答》裡,男孩孫金洋父母在育兒上存有分歧,媽媽認為孩子應該有自理能力,比如學會穿衣服、洗襪子這些小事。

但爸爸完全不同意媽媽的想法,認為孩子現在小,很多事還要父母出手才能辦好。爸爸會幫孩子穿衣服、洗漱、繫鞋帶……,孩子做不好的事,他統統代勞。

在爸爸看來,孩子小學階段不該有太重的學習任務,休息比學習更重要。

所以,孩子每天到點上床睡覺,不管作業寫沒寫完。孩子的惰性也因此越嚴重,學習上拖拉,當然成績也不好。

10歲的孫金洋,本來早該學會的事,他卻不會,比如繫鞋帶。

主持人馬丁提議,讓馬琪朵和孫金洋同時給各自爸爸繫鞋帶,6歲半的馬琪朵很順利就完成了,可孫金洋遲遲不肯動手。

見孩子面有難色,媽媽蹲下身來給他示範,孩子勉為其難地提著鞋帶比劃幾下,不得要領就撒手放棄了,抗拒道:“我不想……。”

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缺乏應對的信心,是因他很少獨自面對困難。父母願意解決一切,孩子就沒必要努力。

美國兒童發展和家庭研究副教授克里斯汀·莫伊蘭寧在研究中發現,父母“直升機”式教育傾向越重,孩子的生活掌控力、自我調節能力和社交能力均越低,且抑鬱指數越高。

做父母要用心,但如果太過認真,反讓孩子失去成長空間。

無論大小事,我們都為孩子做好了規劃,他就不必動用腦子總結過去、計劃未來。

不管大小困難,我們都上心為他解決,他也就不知道怎樣找原因、想對策,以至害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放手給他來做,不管結果好壞,經歷本身就是財富。

02

厲害的孩子,背後有“放權”的父母

把解決困難的權利放還給孩子,每走一步才會有所長進。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擅長以真摯細膩的情感表達樂典,讓聽眾深受感染。

出色的背後,得力於他自主學習的能力。

王健16歲時,到耶魯大學的一個音樂大師班學習,學長大多數是研究生、博士生,比自己年長,也更有經驗。

雖然同學實力強大,但王健並沒多大壓力,他對自我學習能力很自信,能夠在老師的提醒下,舉一反三,用自己的思維學習。

王健的學習能力,受益於爸爸的教育。

小時候,爸爸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自己想辦法解決。”

王健琴拉得不好了,爸爸提醒他不對,可王健自我感覺挺好,爸爸就讓他唱出來,跟所拉的做對比,這樣一來,王健也發現了兩者間的差距。

爸爸說,既然找到了問題,現在你看想什麼辦法來解決。

直到現在,王健依然欣賞爸爸的教育方式:指出目標,引導孩子找對策突破,而不是直接把他抱到目的地。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

困難是幫助孩子登上“強大”的臺階,實際上,孩子不缺解決困難的能力,而是缺少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

別輕意拿走孩子的困難,放手讓他經歷跌倒,學會站起來,經歷因失敗帶來的焦慮,孩子才能努力尋求出路。

每一次經歷,孩子的能力和自信也隨著提升,成為更強的自己。

03

出頭有度,把困難變為動力

捨得讓孩子經風雨,但在他盡力後也沒突破時,就該為他撐一把傘。

網上看到一個影片,孩子想到櫥櫃上玩,但個子太矮,嘗試了很多次,都沒能上去。爸爸在一旁邊為他加油打氣,並提醒他想想辦法。

孩子退下來,腳無意踢到了地上的枕頭,他拿枕頭放在櫥櫃前,想踩著它總可以了。沒想到還是不夠高,孩子上身總算掛在櫃子上,但腿還是沒辦法夠到櫃面。

一次、二次、三次也不行……孩子著急了,爸爸悄悄地丟來一個枕頭,並引導他把兩個枕頭重疊起來試試。終於,孩子踩著兩個枕頭,爬了上去。

坐在櫥櫃上,孩子一臉的自豪。

孩子和困難角力,爸爸始終陪在身邊,但也沒有立即出手,而是鼓勵給他勇氣,引導孩子開動腦筋想辦法,努力嘗試後仍然沒突破,爸爸才暗暗地幫了孩子。

父母是孩子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最堅實的後盾。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給予的理解、鼓勵、支援都是推動孩子往前走的力量,讓他有勇氣面對一切。而當孩子已盡力,需要幫助時,父母就可以為他出頭,及時拉他一把。

如此,困難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長,而不會讓他恐懼。

父母能夠以孩子獨立為目的,出於愛不插手或出手幫助,孩子就有強大的安全感,有乘風破浪的底氣。

04

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奇葩說》辯手顏如晶說,孩子作業寫到半夜,這是他解決困難的辦法。

有時候,孩子已經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只是父母看不到,或認為他做不好。

在綜藝節目裡,宋丹丹吐槽兒子啥也不會做,張子楓接話道:

“我媽也老說我啥也做不好,其實,我媽在時,我就不會做了,如果我媽不在,事情也湊合著能做的。”

你看,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期望值太高。試想,要煎好雞蛋,也要歷經從生疏到熟練、從失敗到成功,事情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

其次,父母總認為孩子能力不夠、辦不到、做不好,這種設定只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同時又讓他產生依賴心理,阻礙孩子獨立。

心理學應用專家李中瑩說:“家長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養出孩子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

好父母不是滿分父母,而是站在孩子身後的人生“隱形訓練師”

父母只把正確的方向指給他,告訴他哪裡有危險,摔倒時,訓練他迅速爬起來,成功後,提醒他穩住腳步。

不必過多代勞,逐漸放手讓他自己來走每一步,直到孩子能完全成為主導。

如此,他才能把握自己,掌控生活,有照顧好人生的能力。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紀伯倫這句話,一直在提醒父母:孩子從出生起,就有成為自己的渴望。

父母不是擁有孩子,而是藉由自己成就他。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嘴唇乾裂這事,真的不像想象中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