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語言並不只是聲音的系統或是表意的工具,語言有其文化屬性,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前兩天遇到隔壁鄰居,和她說起家裡二寶之前參加幼兒園的元旦文藝匯演拿了個獎,孩子自己特高興。問她,怎麼沒見她女兒參加文藝匯演呢,結果說起這事她就激動了,說幼兒園老師有歧視,因為她女兒班的節目是用地方方言演的,結果她女兒因為本地話不太會講,沒被選上。最後她還來了一句:“難道老師就不能把節目改成用普通話說嗎?”

現在我發現很多孩子都不太會講本地的方言,包括我家大寶和二寶,二寶倒是年紀還小,大寶都初中了,結果本地方言都講不清楚,很多本地俚語都聽不懂意思,一些市井的本地話也不會說。有時候他奶奶用土話和他說事,他往往會愣住,我一看到就知道他沒聽懂。有時我問他:“你怎麼不多說說方言呢,不說更不會說了。”結果兒子說:“你看我有機會說嗎,身邊都沒有這樣的環境,學校裡誰說方言。”

想想也是,現在的孩子哪裡有機會和環境說方言啊,從出生到幼兒園一直到初中,我估計接觸方言最多的時間段就是學齡前他奶奶帶的那段時間了,但是害怕孩子學不會普通話,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被逼著說半吊子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現在倒好了,孩子普通話說得可溜了,家鄉話都不會說了。

據國內有學者調查,我國自古以來方言其實有一百多種,目前還在使用的也就六十多種,這六十多種也基本是從“八大方言”體系中分化出來的而已。我們國家在1958年開始推廣普通話,當時周恩來總理在報告中曾經說過: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但事實上現在除了本土戲曲中和一些博物館中還有比較全的保留方言,在生活中方言越來越成為雞肋。

去年,《純滬語早教!“保衛方言”從孩子抓起》一文上了新聞熱搜,讓孩子學好上海話成了眾多上海家庭的選擇。而在蘇州,各個街道都一直堅持舉辦鼓勵孩子聽方言、學方言、說方言的活動。

雖然現在的孩子很少說方言了,但其實我是不牴觸的,我們自己這邊屬於吳語區,吳語一向都被稱為最好聽的方言,我還真不希望自己小孩長大後都不會說了。那作為父母,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說方言呢,說方言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嗎?當然有。

能讓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變強。

我們知道多會一種語言就等於多了一種技能,比如孩子學英語,就是為了能開啟世界的窗戶,瞭解更全面的世界。能說方言等於也就會更瞭解本地的人文歷史,生活中和一些不會說普通話的老年人也能做交流,多了一種組織語言的能力。

讓孩子的口才能得到加強。

我們都知道,方言都具有地方特色。很多詞彙的用法,語氣的腔調,語句的順序和普通話都有一些區別。比如我們這裡的方言就有很多倒裝句的句式,是和普通話有很大區別的。孩子學會了也能融會貫通,那麼對學習其他語言也是一種促進。

孩子對於方言中的一些語言特色和精髓也可以用在普通話交流裡,口才也能得到加強。

孩子更接地氣,獲得好感。

會說方言的孩子比較接地氣,能認識更多其他會說方言的小朋友,交流時也不會有困難。都說同在一片土地,同飲一片水,共說一話。有時候確實在本地行走,會說方言讓人有親切感。

讓孩子更瞭解本土歷史。

很多的本地歷史啊傳說啊,都是從方言裡可以找到蹤影的。雖然現在的社會發展趨勢是大同,但是不可否認了解本土歷史和文化對一個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學會方言在瞭解本地文化時有明顯的親近感,也讓孩子能更愛自己的家長。

其實很多本地的戲曲是很有意思的,你會這個方言,你也就能聽懂其中的韻味,也讓孩子有歸屬感。

可能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學習方言影響普通話,英語的學習,其實這完全不用擔心。國外也有專家在研究這個事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蒂埃裡·納齊博士就研究指出,雙語環境甚至多語言並不會造成孩子語言習得或說話的發展遲緩。因此,隨著孩子普通話和方言詞彙量的擴大,孩子完全有能力說好兩套語言。

所以,作為父母有時也多多鼓勵孩子說說本地方言吧。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患眼疾與學鋼琴有關?眼科醫生請停止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