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有位一些家長和我聊天,她講:“我的孩子很聰明,可就是在學習上特別懶惰,真怕這樣下去孩子就毀了前途。”
在聽這位家長說話的時候,我認真觀察她,發現她對孩子的未來有著很強的心理危機感,同時那種焦慮情緒會不時從話語中瀰漫開來。
有相似感受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如果去分析其共同特徵,主要有這幾條:
1、試圖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保障,尤其是媽媽們任勞任怨做著保姆。
2、努力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哪怕是花重金買學區房。
3、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學業上,很少從育人角度培養孩子獨立生活與學習技能。
4、孩子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學習,只要看到孩子玩的時間多,就會內心不安。
5、當孩子學業成績不理想時,家長情緒就會很糟糕,有時會向孩子發火。
可當我們去觀察帶有焦慮與危機感家長的孩子時,我們又會發現截然不同的場景,大部分孩子絲毫不會察覺父母內心的苦楚,相反還會反感他們總是盯著學習,總是過度關注他們的成績。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兩個對立面,一面是家長想介入對孩子學業的干涉,另一面是孩子不想父母參與其中。
最終,家長們會發現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家長越是過於操心孩子的學業,孩子越加變的懶惰;家長越是危機感十足,孩子越是對自己的學業持所謂的態度。
一、“青蛙效應”實驗現象。
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會觸電般立即竄出水面。而如果把青蛙放在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裡,然後慢慢加熱,結果發現隨著溫度的升高,青蛙並沒有躍出水面,而是被活活煮熟了。有試驗者想知道在多高的溫度下,才能讓青蛙有逃生的意識,透過反覆實驗,最終發現青蛙可耐受的臨界溫度大約是36-37攝氏度。如果超過這個溫度,青蛙就失去一躍而起的能力。
二、結合孩子在學業中的懶惰性和缺乏危機感,解讀“青蛙效應”。
1、孩子對學習動機的反映。
當問孩子:“你每天去上學,是給爸爸媽媽學,還是給老師學啊?”
有的孩子回答:“給我自己學習。”
有的孩子則回答:“給爸爸媽媽和老師學。”
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你聽聽下面家長和老師的話就有答案了。
如有的家長就會經常說:“別玩了,趕快給我寫作業去。”“瞧瞧,你這次考的成績,你就給我考這點分數?”
同樣,有的老師也會這樣說:“這次期末考試,我們成績很不理想,我費盡所有精力,你們就給我考出這樣的成績,我真是失望啊。”
如果家長和老師們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不停地強調孩子為你而學,保證孩子在學習上的動機就會出問題。結合“青蛙效應”來理解,就如同你人為給孩子放置了一盆溫水,孩子長年在這盆學業的溫水中感受著為你而學的氛圍。
2、孩子在學習中的懶惰由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如果在他們思想意識中只有兩件事,一件是學習,另一件是玩兒,而基本生活技能或勞務勞動都不參與,慢慢就會傾向於喜歡玩兒而不喜歡學習。對於玩兒來說,完全沒有壓力,屬於純粹放鬆性的娛樂活動,但是學習不行,有作業要求,有考試成績,還有排名評比,甚至由於沒有經常性體力勞動鍛鍊而感覺學習累等。當孩子感覺學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在約束著時,就會選擇逃避,繼而把注意力放在玩上面。
結合“青蛙效應”來理解,當一個孩子缺乏勞動鍛鍊,缺少生活基本技能學習,長期生活在安逸享受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時,他們就如同進入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很享受父母所提供的安逸的生活。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小學到初中,生活環境一直如此,再加上有溺愛與縱容,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完全缺少了上進的動力。
有些孩子儘管在學習上被家長或老師批評了,但是由於學習動機是為他們而學,往往並不能觸動孩子們在學業上的自尊和上進。同時由於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讓孩子們缺少了突破自我的動力。就如有些家長經常說:“我們這代人苦吃的足夠多了,絕不能再讓孩子重複我們吃過的苦,我要給他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也恰是這樣的思想嚴重影響了孩子為改變自己未來命運而努力學習的動機。
3、家長對孩子學業的危機感和焦慮情緒,孩子理解和接受不了。
對於已經習慣於每天養尊處優的孩子們來說,只要學習動機出現問題,很容易把學習當成是一種形式來對待。看似每天都去學校上學,但是孩子坐在教室裡心思卻不在學習上。這樣一來,就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學習的專注力,成績自然上不去。
當家長為孩子不斷下滑的成績和糟糕的學習態度而有危機感時,很容易對孩子產生心理不滿,可是儘管這樣,孩子往往不會錯誤地理解父母對他的態度,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用更叛逆的行為來應對父母的態度。
如果家長想用批評或責罰手段試圖刺激孩子,讓孩子產生學習動力時,實際上你的刺激完全起不到多大作用,用“青蛙效應”來解釋,就是你長期讓孩子在溫水中浸潤,你的有限刺激已經無法讓孩子自尊心發揮作用。
三、利用“青蛙效應”,來改變孩子懶惰性,需家長從育人層面深入。
1、家長需從重視培養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做起,從而改變孩子生活態度。
既然家長朋友們清楚“青蛙效應”本質是過於安逸的環境讓孩子缺少了上進心,那不妨從重視培養孩子生活獨立能力著手。如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中來鍛鍊他們的家庭責任感,在很多學業優秀的孩子身上,都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因為家長們不會代替孩子學習勞動的機會,當孩子經常性做家務時,反而有助於他們願意動手、動腳、動眼和動腦。而這些恰有助於孩子在學習上面發揮主觀能動性。
當孩子經常參與家務勞動時,家長要適時肯定、鼓勵與讚美孩子的付出,這會讓孩子擁有成就感,繼而更願意積極參與。當孩子喜歡做家務並長期參與時,他們的生活態度就會變得越來越積極。而學習態度也恰是生活態度的一種表現,只要家長掌握這些,相信你不會再忽略培養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學習,而這正是改變孩子學習懶惰的根本所在。
2、家長要改變心態,適當給孩子製造一些學業上的心理危機感。
最近幾天,有一條新聞上了熱搜,在某高中上晚自習時,老師讓全班同學從教室裡出來,站在走廊裡觀看學校對面建築工地上工人施工。當時天氣非常寒冷,當同學們看到工人們不懼嚴寒加班工作時,內心都受到了觸動。而老師只稍做引導,就給同學們製造了學業上的心理危機感,如果你們再在不努力,將來極有可能像這些工人一樣,因為學歷低,為了生存,只能多吃苦。
對於家長來說,真正擁有心理危機感的主體不應該是你,而應該是孩子。因為孩子只有清楚是為自己而學習,是為了將來走向社會能有很強的競爭力,才不會在競爭中被淘汰,才會從現在開始發奮圖強。雖然改變心態有難度,但是家長們必須要下功夫去做改變。因為你的心態決定著你對孩子教育和培養的方式。
3、做有原則與底線的家長,要重視家規建設,構建孩子內心秩序感。
縱觀那些懶惰性很強的孩子,往往都是從小到大都被父母或家中老人溺愛與縱容所致,這本身並不難理解,當大人們習慣於侍候孩子,為他們提供最優越的生活條件時,孩子們自然就習慣於享受了,就如同在溫水中的青蛙一樣。
想改變孩子的懶惰心理,家長必須要徹底克服育兒觀念,從育人層面出發,你必須要有育兒的高度責任感,清楚從現在開始培養孩子基本生活獨立能力,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好孩子,才能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意識。如此說來,家長必須要有原則與底線,不該你包辦代替時,絕不能伸手替孩子去做本應該他們自己去做的事。
當然,想讓孩子從懶惰中走出來,還需要重視家庭規則的構建,可別小看家規,好的家規可以成為孩子行動的指南。在一次家長會上,班主任讓一位優秀生的家長分享經驗,家長只短短說了幾句話,她說:“在我們家裡,特別重視家規建設,很好地落實了兩條內容,一是不勞者,不得食;二是今日事,今日畢。”
結束語:結合心理學現象“青蛙效應”的解讀,相信聰明的家長一定會領悟到一個道理,當我們處心積慮為孩子營造過於安逸的物質生活環境時,還必須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如果孩子的思想品質得不到很好培養,肯定會讓孩子在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中學會懶惰。由此說來,家長必須要改變育兒觀念,絕不能再不能整天無端焦慮,而是應加強家庭教育知識學習,理清你的育人綱目,切實做好落實工作。